菜谱 名菜 食材 百科 健康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位置:首页 > 传染科 > 传染科

痢疾

专题介绍饮食禁忌相关食谱相关文章
简介痢疾是一种常见的以腹泻为主的肠道传染病。好发于夏、秋两季,多见于青壮年。本病主要借污染的食物经口传染而发病。水源污染会引起流行,生食由人类污染的蔬菜瓜果也会易引起发病。发病期间应多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饮食以流质类为主。宜选用各种菜汁,以补充肠道丢失的维生素,恢复期可选用纤维含量低的菜类,如西红柿、冬瓜等。还应吃一些小米粥、玉米粥、压榨果汁等营养丰富脂肪又低的流质食物,要少食多餐。忌油腻、渣滓、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鸡、鸭、肉和牛奶等食物过分滋腻,应慎用。忌食刺激性,生冷,易产生气体的食物与隔夜食物。
医疗知识

基本知识

是否医保:

易感人群:多见于3~7岁儿童

患病比例:2%

传染方式:粪-口传播

并发症:病毒性心肌炎、 脱水

治疗常识

挂号科室:传染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7-14天

治愈率:95%

常用药品: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乳酸左氧氟沙星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温馨提示

搞好环境卫生,加强厕所及粪便管理,消灭苍蝇滋生地,发动群众消灭苍蝇。

宜吃食材更多>>
1、宜食各种蔬菜汁  2、宜食易消化的食物  3、饮食以流质类为主
忌吃食材更多>>
1、忌油腻、滋腻类食物  2、忌食刺激性食物  3、忌食生冷类食物
痢疾_痢疾病因_痢疾病机_痢疾诊查_痢疾辨证论治_痢疾预防调护

痢疾,中医病证名。是以痢下赤白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为临床特征。主要病因是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不洁。病位在肠,与脾胃有密切关系。病机为湿热、疫毒、寒湿结于肠腑,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化为脓血,大肠传导失司,发为痢疾。暴痢多实证,久痢多虚证。痢疾的治疗,以初痢宜通,久痢宜涩,热痢宜清,寒痢宜温,寒热虚实夹杂者宜通涩兼施、温清并用。对具传染性的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应重在预防,控制传染。

痢疾名词解释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症状。是夏秋季节常见的传染病。

疾病

1、 外感时邪

本病多由感受时令之邪而发病,感邪的性质有三:一为疫毒之邪,内侵肠胃,发病骤急,形成疫毒痢;二为湿热之邪。湿郁热蒸,胃肠气机阻滞,发为湿热痢;三为夏暑感寒伤湿,寒湿伤中,胃肠不和,气血壅滞,发为寒湿痢。

2、 饮食不洁(节)

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酿生湿热,或夏月恣食生冷瓜果,损伤脾胃,中央受困,湿热或寒湿、食积之邪内蕴,肠中气机阻滞,气滞血瘀,与肠中腐浊相搏结,化为脓血,而致本病。

痢疾病机

痢疾病位在大肠,与脾、胃相关,可涉及肾。病理因素以湿热疫毒为主,病理性质分寒热虚实。基本病机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病理性质:初期多为实证,因湿热或寒湿所致。下痢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病理演变:湿热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耗伤气血,为疫毒痢。如痢疾失治,迁延日久,或收涩太早,关门留寇,正虚邪恋,可发展为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的休息痢。

痢疾诊查要点

痢疾诊断依据

1、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排赤白脓血便为症状。

2、暴痢疾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久痢疾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疫毒痢病情严重而病势凶险,以儿童为多见,起病急骤,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一定严重。

3、多有饮食不洁史;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四季皆可发生。

痢疾病症鉴别

痢疾与泄泻

两者多发于夏秋季节,病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似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但痢疾大便次数多而量少,痢下赤自脓血,腹痛伴里急后重明显。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泄泻、痢疾两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后泻。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泻病情减轻。

痢疾相关检查

粪便常规、血常规检查。大便培养出致病菌是确诊的关键。必要时可行X线钡剂,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痢疾辨证论治

痢疾辨证要点

1辨久暴,察虚实主次

暴痢发病急,病程短,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腹痛绵绵,时轻时重,病程长,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常为虚中夹实。

2、辨寒热偏重

大便排出脓血,色鲜红,甚则紫黑,稠厚腥臭,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口渴,口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大便排出赤白清稀,白多赤少,腹痛喜按,里急后重不明显,面白肢冷形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

3、 辨伤气、伤血

下痢白多赤少,湿邪伤及气分;赤多白少,或以血为主者,热邪伤及血分。

痢疾治疗原则

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痢疾初起之时,以实证、热证多见,宜清热化湿解毒;久痢虚证、寒证,应予补虚温中,调理脾胃,兼以清肠,收涩固脱。如下痢兼有表证者,宜合解表剂,外疏内通,夹食滞可配合消导药消除积滞。刘河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和血之法,可用于痢疾的多个证型,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而在掌握扶正祛邪的辩证治疗过程中,始终应顾护胃气。

治疗痢疾之禁忌: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

痢疾证治分类

(一)湿热痢

症状: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方药:芍药汤加减。

常用药:芍药、当归、甘草、木香、槟榔、大黄、黄芩、黄连、肉桂、金银花。

(二)疫毒痢

症状:起病急骤,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大便频频,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后重感特著,甚者神昏惊厥,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方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常用药: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银花、地榆、牡丹皮、芍药、甘草、木香、槟榔。

(三)寒湿痢

症状: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苍术、半夏、厚朴、炮姜、桂枝、陈皮、大枣、甘草、木香、枳实。

(四)阴虚痢

症状: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腻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方药: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

常用药:黄连、黄芩、阿胶、芍药、甘草、当归、干姜、瓜蒌。

(五)虚寒痢

症状: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方药: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肉桂、粳米、炙甘草、诃子、罂粟壳、肉豆蔻、赤石脂、当归、白芍、木香。

(六)休息痢

症状: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方药:连理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茯苓、甘草、黄连、枳实、木香、槟榔。

痢疾其他疗法

针灸疗法

主穴:天枢、下脘、上巨虚、关元、合谷。

配穴:湿热痢加曲池、内庭;寒湿痢加中脘、气海;噤口痢加中脘、内庭;休息痢加脾俞、胃俞、关元、肾俞。

操作:关穴用平补平泻法;其余主穴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急性痢疾者,每日治疗2次,每次留针30分钟。寒湿痢、休息痢及久痢脱肛者,可配合艾灸;大椎、十宣点刺出血。

痢疾转归预后

至于痢疾的预后转归,古人常以下痢的色、量等情况判断。下痢有粪者轻,无粪者重,痢色如鱼脑,如猪肝,如赤豆汁,下痢纯血或屋漏者重。同时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分辨病情轻重,判断病者预后,特别注意观察其邪毒炽盛情况,胃气有无衰败,阴津是否涸竭,阳气是否虚脱。一般来说,能食者轻,不能食者重。下痢兼见发热不休,口渴烦躁,气急息粗,甚或神昏谵语,虽下痢次数减少,而反见腹胀如鼓者,常见于疫毒痢及湿热痢邪毒炽盛,热入营血之重证,如不及时救治,可发展为内闭外脱证。

痢疾预防调护

1、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细菌性及阿米巴痢疾,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控制痢疾的传播和流行;如搞好水、粪的管理,饮食管理,消灭苍蝇等。

2、在痢疾流行季节,可适当食用生蒜瓣,每次1~3瓣,每日2~3次;或将大蒜瓣放入菜食之中食用;亦可用马齿苋、绿豆适量,煎汤饮用;对防止感染有一定作用。

3、痢疾患者,须适当禁食,待病情稳定后,予清淡饮食为宜,忌食油腻荤腥之品。

查看详情 >>
相关文章更多>>
食谱更多>>
相关标签
传染科 其他疾病
大厨艺首页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