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知识
是否医保:否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
患病比例:0.005%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肺转移瘤、 肺转移性肿瘤
治疗常识
挂号科室:肿瘤科 肿瘤外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3-6个月
治愈率:20%
常用药品:注射用盐酸平阳霉素、鱼肝油酸钠注射液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0——80000元)
温馨提示
骨原发性恶性血管内皮瘤又称血管肉瘤或血管内皮肉瘤,极为少见。
大家了解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影像学鉴别诊断吗?了解这些知识也是很重要的,那么如果还不了解的话,请看下文详细解说,相信你一定可以了解到你所不知道的问题。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影像学上的一些特征:肿瘤多位于肝脏的周边区域,肝脏包膜无膨隆。CT平扫为低密度影,病灶中心更低密度,约20%病灶可有钙化,增强后动脉期主要表现为周边强化为主,延迟后肿瘤实质内造影剂进入,而中央低密度区无强化。MRI显示肿瘤T1W1呈低信号,T2W1呈高信号,伴低信号晕圈。而凝固坏死、散在出血区呈低信号。肝动脉造影显示肿瘤血管丰富,肝包膜下病灶可呈“碗状”着色。影像学鉴别诊断:需鉴别的肿瘤有
(1)上皮样血管肉瘤:是肝窦内皮细胞发生的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肉瘤,男女比例为3:1,发病高峰是50-70岁,大多数病因不明确。临床症状为腹痛、乏力、消瘦、胃纳减少、腹部增大,晚期腹水、黄疸。AFP(-),CEA可能阳性。多数肝功能异常。CT表现类似海绵状血管瘤,平扫为低密度,与大血管一致,常多发,有时可见并有典型的网状结构、钙化或腹腔积血。增强CT显示边缘或中央明显强化,随时间延长向周围扩散,延时期可变为等密度;
(2)转移性癌:原发肿瘤主要为消化道恶性肿瘤、乳腺癌、肺癌等,其中来自胃、胰腺、结肠等门静脉系脏器者占半数。平扫多为低密度灶,密度可以均匀,可以不均匀,少数可见钙化改变,多来自于消化系统肿瘤,尤其是结肠肿瘤。可以单发或多发,甚至呈弥漫性累及全肝改变。病灶大小不等、多发弥漫和中心性坏死,边缘强化是肝转移瘤的基本CT表现,多为乏血供,增强常无明显强化,少数病例为富血供者,但由于其多数为门脉供血,因此动脉期很少见强化改变,门脉期常表现为周边强化,中心不强化,即“牛眼征”。弥漫性病灶密度常不均匀,不见门脉癌栓形成;
(3)其他需要注意鉴别的还有恶性间叶瘤、肝脏类癌、良性血管瘤、原发性肝癌等。恶性间叶瘤被认为是儿童的肿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CT表现为巨大单发囊性为主或实性为主边界清晰的病灶,肿瘤内可合并出血,增强扫描有一强化边缘,软组织密度影轻度强化。病灶周边及囊内分隔亦可明显强化。肝类癌文献报道其特殊表现仅为肝内低密度,右叶多见,增强后境界更清楚,动脉期周边强化明显,门脉期病灶内实质部分强化,强化程度接近正常肝实质,囊性部分始终不强化。肝血管瘤的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具特异性,极少数不典型的血管瘤可通过MRI进一步鉴别。原发性肝癌的典型表现在增强CT上快进快出,DSA为多血供,可见新生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及血管湖。
上述是我为大家介绍的关于肝上皮样血管瘤检查的相关资料,另外小编在此提醒患者及其家属有病一定要及早治疗,以免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祝你早日康复。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