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 名菜 食材 百科 健康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位置:首页 > 内科 > 风湿免疫科

多发性大动脉炎

专题介绍饮食禁忌相关食谱相关文章
简介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指主要累及大动脉管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可造成血管腔狭窄甚至阻塞。本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因此可能使头部、上肢、下肢和内脏器官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发病原因不明。此病可分四型,Ⅰ型病变累及主动脉弓和它的分支;Ⅱ型累及胸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无主动脉弓;Ⅲ型包括Ⅰ、Ⅱ型的特征;Ⅳ型肺动脉受损。
医疗知识

基本知识

是否医保:

易感人群:无特定的人群

患病比例:0.0012%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心肌缺血

治疗常识

挂号科室:内科 风湿免疫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0-20天

治愈率:70%

常用药品:西洛他唑片、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20000元)

温馨提示

尽量减少脂肪的摄入,少量动物性脂肪,严格戒烟。

宜吃食材更多>>
1.宜吃低脂肪的食物; 2.宜吃不饱和脂肪酸高的食物; 3.宜吃高维生素的食物。
忌吃食材更多>>
1.忌吃饱和性脂肪酸的食物; 2.忌吃含有氢化植物油的食物。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认识与了解

平日里,患上大动脉错位的几率很大,同时也成为很多大动脉错位患者的“老毛病”,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动脉错位患者想要找到根治大动脉错位的方法。

【概述】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重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导致节段性动脉管腔狭窄以致闭塞,并可继发血栓形成,肺动脉及冠状动脉亦常受累。少数病例合并动脉瘤样扩张。由于本病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复杂,故命名众多,如:主动脉弓综合征、慢性锁骨下动脉、颈动脉梗阻综合征、Martorell综合征、特发性动脉炎、年轻女性动脉炎、Takayasu动脉炎等,而我国则称之多发性大动脉炎。

【诊断】

一头臂型脑部缺血症状伴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闻及血管杂音和/或上肢缺血症状伴血压降低或测不到,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头臂动脉血流速度降低,眼底检查有缺血改变应考虑头臂型在动脉炎。

二胸腹主动脉脉型持续性高血压伴双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及缺血表现并示胸腹主动脉区闻及血管杂音应考虑胸腹主动脉型大动脉炎。

三肾动脉型全身持续性高血压服用一般降压药物无效应考虑肾动脉型大动脉炎。

四混合型出现上述任何二型或二型以上临床表现则诊断为混合型大动脉炎。

此外,在上述临床表现基础上闻及肺动脉瓣收缩期杂音,肺扫描示肺野放射性分布明确缺陷,则伴有肺动脉狭窄。值得一提近年累及冠状动脉的报道逐渐增多。因此,年轻女性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如临床有明显心电图改变,应考虑多发性大动脉炎性冠状动脉闭塞,并进一步冠状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但与一般冠心病比较,多发性大动脉炎所致冠状动脉闭塞临床表现较轻,无休息与心律失常发生,白细胞、血沉、谷草转氨酶等改变不明显。此外,在不同血管部位闻及连续性或吹风样收缩期血管杂音为多发性大动脉炎所特有。

【治疗措施】

一治疗期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1.皮质激素类药物可抑制炎症、改善症状,使病情趋于稳定。目前主张长期口服小剂量激素,副作用小,症状控制理想。在使用皮质激素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对缓解症状有时有显著作用。

2.血管扩张药物在控制炎症发展基础上,还可辅以血管扩张药物如妥拉苏林,每次25mg每日3次,地巴唑,每次100ml每日3次,以改善缺血症状。最近一些学者认为上述药物只能提高正常血管的血流量,对已狭窄的血管扩张作用微弱,甚至反而加重远端缺血,因素推出真正扩血管药物pentoxifylline(trental,已酮可可减),此药可提高红细胞的可变性,从而增加组织灌流功效,常用剂量为400mg,分3~4次,其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3.降低血液粘滞度药物近年的研究认为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存在高凝状态,为使用低分子右旋糖苷提供了理论依据,如加用活血化瘀的丹参,可使效果更为明显。此法对脑缺血患疗效显著。常用剂用500ml低分子右旋糖苷加丹参8~10支。每日1次,14天为一疗程。此外,腹蛇抗栓酶因有降低纤维蛋白原,减少血小反凝聚的作用也已应用于临床。

4.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潘生丁每次25mg每日次、肠溶阿司匹林每次0.3,每日1次等药物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作为辅助药物。前列环素的扩张血管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已逐渐为们认识,但用于本病尚不多见。

上述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使发热、头晕、头痛、乏力、关节酸痛等症状缓解。

二稳定期非手术治疗适应证:①病变较轻无明显血液动力学变化;②血管病变严重、阻塞范围广泛,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③单纯上肢无脉症。治疗的主要目的:尽量改善脑、肾等主要脏器缺血症状,控制顽固性高血压。在我国多发性大动脉炎是肾血管性高血压的高常见原因。此类肾血管性高血压多属肾素依赖性,采用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可使血压明显下降。Captopil(SQ14225甲巯丙脯酸)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可阻断血管紧张素Ⅰ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降压效果尚满意,常用剂量为25~50mg,每日2~3次。

三手术治疗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产生严重脑、肾、上下肢等不同部位缺血影响功能的患者,以及有严重顽固性高血压药物治疗无效者,应手术治疗。一般应在病变稳定后半年至一年、脏器功能尚未消失时手术。

手术方式主要有:

1.动脉内膜剥脱加自体静脉片修初术适应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肾动脉等起始部节段性狭窄或闭塞。颈动脉应采用自体静脉片增补缝合,以扩大狭窄段动脉口径,防止术后狭窄。由于病变动脉管壁粘连发硬,增生内膜层分界不清,手术剥除较为困难,故较少采用。

2.血管重建、旁路移植术本病病变广泛,后期病变血管全层破坏、僵硬,与周围广泛粘连,切除病变血管直接做血管移植术困难较大,疗效欠佳。采用血管重建、旁路移植术无须广泛分离粘连,手术操作作较简单,可保留已建立的侧支循环,疗效尚满意,是首选方法。

⑴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颈动脉旁路术:主要适用于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起始处狭窄和闭塞、无名动脉通畅者,以及无名动脉分叉处狭窄、闭塞使右锁骨下动和右颈总动脉血流发生严重障碍、左锁骨下动脉通畅者(见图1)。

图1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颈动脉旁路术

⑵锁骨下动脉-颈动脉旁路术:主要适用于颈总动脉或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病变。对伴对“锁骨下动脉窃血现象”而同侧颈动脉或无名动脉通畅者,为使术中脑血流能充分氧合,一般采用低温气管插管全麻,降低脑细胞代谢率,增长脑血流阻断时脑细胞耐受缺血、缺氧的安全时限(图2)。

图2锁骨下动脉颈动脉旁路术。

⑶锁骨下动脉-颈动脉-颈动脉旁路术:适用于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起始处狭窄阻塞、左锁骨下动脉通畅者(图3)。

图3锁骨下动脉-颈动脉-颈动脉旁路术

⑷升主动脉-无名动脉(或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术:适用于升主动脉分支有多发病变者,如无名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或两侧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均有病变者(图4)。

图4升主动脉-右颈总脉-锁骨下动脉旁路术

⑸降主动脉-腹主动脉旁路术:适用于胸腹主动脉受累、有明显上肢高血压及下肢缺血的患者(图5)。

图5降主动脉与腹主动脉旁路术

⑹腹主动脉-肾动脉旁路术:适用于动脉病变者(图6)。

图6腹主动脉-肾动脉旁路术⑴正位⑵侧位

移植材料可选用自体静脉、自体髂骨动脉、涤纶人造血管、多孔聚四氟乙烯膨体(PTFE)人造血管、真丝人造血管、真丝绦纶人造血管等。

在血管重建中应注意:①尽量保留原有侧支循环至为重要,术后造影证实移植失败中,若有较丰富的侧支循环,可以维持肾功能而长期存活;②待批恰当的旁路移植材料:小血管旁路移植后早期是否通畅与移植的顺应性密切有关。一般小血管首选自体静脉移植,大、中动脉采用PTFE人造血管;③精细的血管缝合技术:选用PTFE无创针线,但要防止吻合口因缝线过滑而收紧致吻合口狭窄。此外,旁路血管放置要适当,防止成角、扭曲及吻合口张力过大。这些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因素。④合适的移植血管口径:移植血管口径与宿主动脉口径不匹配,是失败原因之一。⑤选择相对正常的宿主血管作吻合,减少术后血栓形成的机会。总之随着血管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本病所致动脉狭窄采用血管重建术的早期疗效较为理想。

3.自体肾移植术适用于多发性在动脉炎肾动脉近端和腹主动脉的肾动脉开口上下有较多病变,无法进行肾动脉重建术者。

4.肾切除术包括部分肾切除术和全肾切除术。后者适用于一侧肾正常,一侧肾脏病变严重者。病肾切除除后可使血管迅速下降。

5.经皮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由于本病是全身大、中动脉的广泛性病变同时受累及多根动脉,呈慢性进行性改变,因此给手术治疗带来较多困难。自1978年Gruntzig报道用PTA扩张肾动脉获得成功后,给本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我国多发性大动脉炎较为常见,因此PTA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其治疗机理是病变动脉经带囊导管扩张后,动脉内膜断裂与血管深层分离,弹力纤维拉长、平滑肌细胞核呈螺旋形畸形,进一步导致内膜及中层破裂使动脉扩张。此后新内膜及疤痕形成使动脉愈合,产生类似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效果。PTA主要用于短段主动脉狭窄和肾功能起始部狭窄患者,不需全身麻醉,住院时间短、费用少、可重复进行,不成功亦妨碍手术治疗。一般采用经皮穿途径,但对于双侧股动脉搏动减弱者,由于穿刺困难,加之带囊导管直径较粗,进出易损伤管壁组织,可切开暴露腹动脉,在直视下穿刺股动脉、插管,既安全又简便。当然PTA作为一种有创治疗也存在一定并发症,如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远端继发血栓形成、血管破裂等,术中应予重视。如能注意操作要点,此项技术仍属安全。本院开展的PTA治疗,80%患者效果满意,它不仅能扩张肾动脉尚能扩张腹主动脉。

【病因学】

多发性大动脉炎病因迄今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由结核杆菌或链球菌、立克次氏体等在体内的感染,诱发主动脉壁和/或其主要分支动脉壁的抗原性,产生抗主动脉壁的自身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主动脉和/或主要分支管壁的炎症反应。其理论依据:①动物实验发现长期给兔补含高效价抗主动脉壁抗原的病人血清、可产生类似动物炎症改变;②临床发现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可有血沉、粘蛋白增高,α、γ球蛋白及IgG、IgM的不同程度增高,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效;③本病患者血中有抗主动脉壁抗体,同时发现主动脉壁抗原主要存在于动脉中层组织;④在急性期患者血中可发现Coomb′s抗体合并类风湿因子阳性。鉴于Coomb′s抗体多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种自身抗体出现提示自身免疫机制紊乱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因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上针对“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认识与了解”给出的详细介绍,主要是希望我们的大动脉错位患者可以多了解,同时在大动脉错位患病后,应该第一时间去做科学的检查诊断大动脉错位,杜绝大动脉错位病情的恶化。同时不管你的大动脉错位病情在什么程度,关键在于早治大动脉错位,不可有侥幸心理。

查看详情 >>
相关文章更多>>
风湿免疫科 其他疾病
大厨艺首页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