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 名菜 食材 百科 健康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首页 养生 > 食疗养生 > 正文

抗痛风药都有哪些缓解痛风的五款食疗偏方引发痛风的主要原因

一、引发痛风的主要原因

 1.原发性痛风

多有遗传性,但临床有痛风家族史者仅占10%~20%。尿酸生成过多在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病因中占10%。其原因主要是嘌呤代谢酶缺陷,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乏和磷酸核糖焦磷酸盐(PRPP)合成酶活性亢进。原发性肾脏尿酸排泄减少约占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90%,具体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为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但应排除肾脏器质性疾病。

 2.继发性痛风

指继发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一种临床表现,也可因某些药物所致。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计数增多症、溶血性贫血和癌症等可导致细胞的增殖加速,使核酸转换增加,造成尿酸产生增多。恶性肿瘤在肿瘤的放化疗后引起细胞大量破坏,核酸转换也增加,导致尿酸产生增多。肾脏疾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多囊肾、铅中毒和高血压晚期等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可使尿酸排泄减少,导致血尿酸浓度升高。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呋塞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小剂量阿司匹林和烟酸等,可竞争性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而引起高尿酸血症。另外,肾移植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也可发生高尿酸血症,可能与免疫抑制剂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有关。

二、痛风的常见症状

痛风多见于中年男性,女性仅占5%,主要是绝经后女性,痛风发生有年轻化趋势。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四期,即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临床表现如下:

 1.急性痛风性关节

多数患者发作前无明显征兆,或仅有疲乏、全身不适和关节刺痛等。典型发作常于深夜因关节痛而惊醒,疼痛进行性加剧,在12小时左右达高峰,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受累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热、痛和功能受限。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首次发作多侵犯单关节,部分以上发生在第一跖趾关节,在以后的病程中,部分患者累及该部位。其次为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关节,肩、髋、脊柱和颞颌等关节少受累,可同时累及多个关节,表现为多关节炎。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心悸和恶心等全身症状,可伴白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和C反应蛋白增高等。

2.间歇发作期

痛风发作持续数天至数周后可自行缓解,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或遗留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脱屑及刺痒等,以后进入无症状的间歇期,历时数月、数年或十余年后复发,多数患者1年内复发,越发越频,受累关节越来越多,症状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受累关节一般从下肢向上肢、从远端小关节向大关节发展,出现指、腕和肘等关节受累,少数患者可影响到肩、髋、骶髂、胸锁或脊柱关节,也可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和腱鞘等部位,症状趋于不典型。少数患者无间歇期,初次发病后呈慢性关节炎表现。

 3.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是长期显著的高尿酸血症,大量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于皮下、关节滑膜、软骨、骨质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结果。皮下痛风石发生的典型部位是耳郭,也常见于反复发作的关节周围及鹰嘴、跟腱和髌骨滑囊等部位。外观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皮肤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皮下痛风石常与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并存。关节内大量沉积的痛风石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和继发退行性改变等。临床表现为持续关节肿痛、压痛、畸形及功能障碍。慢性期症状相对缓和,但也可有急性发作。

4.肾脏病变

1)慢性尿酸盐肾病尿酸盐晶体沉积于肾间质,导致慢性肾小管一间质性肾炎。临床表现为尿浓缩功能下降,出现夜尿增多、低比重尿、小分子蛋白尿、白细胞尿、轻度血尿及管型尿等。晚期可致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出现肾功能不全。

2)尿酸性尿路结石尿中尿酸浓度增高呈过饱和状态,在泌尿系统沉积并形成结石。在痛风患者中的发生率在20%以上,且可能出现于痛风关节炎发生之前。结石较小者呈砂砾状随尿排出,可无症状;较大者可阻塞尿路,引起肾绞痛、血尿、排尿困难、泌尿系感染、肾盂扩张和积水等。

3)急性尿酸性肾病血及尿中尿酸水平急骤升高,大量尿酸结晶沉积于肾小管、集合管等处,造成急性尿路梗阻。临床表现为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尿中可见大量尿酸晶体。多由恶性肿瘤及其放化疗(即肿瘤溶解综合征)等继发原因引起。

三、痛风的药物治疗方法

 1.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

目前,我国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只有别嘌呤醇一种,别嘌呤醇作为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剂,可阻断次黄嘌呤、黄嘌呤转化为尿酸,从而减少尿酸生成,该药自1963年用于临床以来,主要用于尿酸生成过多或不适合于使用促进尿酸排泄药者,使用此药时,大约有2%的患者会出现过敏,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瘙痒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停药,并给予脱敏治疗。由于别嘌呤醇抑制XOD,导致6—巯基嘌呤蓄积,对骨髓有抑制作用,故硫唑嘌呤或6—巯基嘌呤与别嘌呤醇合用应慎重,国外研究显示,一种新型的XOD抑制剂febuxostat(TMX67)对治疗高尿酸血症引起的痛风安全有效,临床试验显示,患者分别口服febuxostat不同剂量4周后血清尿酸盐水平均显著降低,患者耐受性良好,值得推广。

2.促尿酸排泄的药物

痛风是由尿酸形成增多或者排泄减少造成的,床上除了使用抑制尿酸形成的药物外,还有许多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主要有丙磺舒、苯磺唑酮、苯溴马隆等,这类药物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的排泄而达到降低血尿酸的目的。另一类促尿酸排泄药是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其原理是通过提高尿液的PH,增加尿酸的溶解度而促进尿酸排出,但此类药物可引起尿酸盐晶体在尿路沉积,可引发肾绞痛和肾功能损害,因此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量,同时多饮水,适当碱化尿液,以利尿酸排出,并定期检查肾功能。

 3.缓解症状的药物

缓解痛风症状的主要治疗药物有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采取早期足量使用,见效后逐渐减停的原则服药,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非甾体抗炎药临床上常用的,NSAIDS包括环氧化酶—1(COX—1)抑制剂和COX—2抑制剂两种,如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塞来昔布及戊地昔布等,该类药物作为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一线用药,疗效确切,且患者耐受良好,相对较安全。但这两类药物均有毒副作用,COX—1抑制剂主要表现为胃肠道毒性,如消化道溃疡、胃肠道穿孔、上消化道出血等,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而COX—2抑制剂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可降低50%,且临床疗效不亚于非选择性NSAIDS,更值得临床推广。近年还发现,一些新的NSAIDS药物具有明显的心血管副作用,故临床应用时应密切关注。

 4.中药

中医将痛风归为痹、历节等病的范畴,中医认为,痛风多为湿浊、痰瘀、血虚等病理因素引起,结合其好发人群及发病诱因来看,基本病机为素体肝肾阴虚、筋脉失养,复加思虑伤脾、伤食伤胃、运化失职、滋生湿浊、内蕴化热、煎津成痰,久则入络为瘀,在此基础上,兼以感受外邪或过度疲劳,浊邪凝聚,气机逆乱,痰瘀相并,气滞血瘀而发病。

中药汉防己、土茯苓威灵仙、苍术、豨莶草、秦艽、薏苡仁、金钱草v玉米须、海桐皮、白术等许多品种对尿酸的排泄和减少生成有积极地作用,中医工作者研制的当归痛风胶囊、酸脂清胶囊治疗痛风结果表明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不过痛风患者的辨证分型不尽相同,需要专业的中医指导服用。

 5.雌激素

雌激素具有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故年轻女性不易发病,只有在停经后血尿酸水平才易升高,研究显示,应用激素替代疗法治疗患高尿酸血症的绝经后妇女,可明显降低其血尿酸水平。

四、痛风的饮食疗法有哪些

1、赤豆薏仁粥

赤小豆50克,薏苡仁50克,熬粥服,每日1剂。功能:补益脾胃,利尿渗湿。

 2、防风薏米粥

防风10克,薏苡仁30克,水煮至薏苡仁熟,每日1剂。功能:清热祛风行痹。适用于湿热痹阻型痛风。

3、土茯苓粳米粥

土茯苓30克,粳米50克,先将土茯苓煎成药液,再入粳米熬成稀饭,每日1剂。功能:清热解毒,利湿通络。

 4、仁粥

桃仁15克,粳米150克,先将桃仁捣烂如泥,加水研汁,去渣,再入粳米煮粥,每日1剂。功能:活血祛瘀,通络止痛。适用于瘀血痰浊痹阻型痛风。

5、薯蓣薤白粥

生怀山药100克,薤白10克,粳米50克,清半夏30克,黄芪30克,白糖适量,每日1剂。先将米洗净,加入切细怀山药和洗净半夏、薤白,共煮,加入白糖后食用。功能:益气通阳,化痰除痹。适用于脾虚不运,痰浊内生而致气虚痰阻之痛风症。

痛风 缓解痛风 慢性肾小球肾炎 上消化道出血 更多>>
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
大厨艺首页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