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 名菜 食材 百科 健康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首页 贫血 > 贫血常识 > 正文

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怎么护理好 引起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的病因是什么

一、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的病因是什么

(一)发病原因

高温可直接导致血循环中红细胞损伤。

(二)发病机制

大面积的Ⅱ度或Ⅲ度烧伤后24~48h内可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溶血程度与烧伤面积有关。严重烧伤后贫血,因素是多方面的,与红细胞膜组分、结构和功能改变密切相关。温度超过49℃时红细胞膜收缩蛋白会变性,使膜弹性及变形性减低,因而红细胞易于破坏。但在某些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温度达46℃时即可发生上述变化。烧伤患者血浆脂质的变化也可能与溶血有关。据文献报道,烧伤休克期血清中游离脂肪酸增加,红细胞膜乙醇胺磷脂(PE)含量明显降低。PE在膜脂与膜骨架的连接中有重要作用,PE含量降低是引起红细胞易于破坏的因素之一。严重烧伤后大量产生自由基,红细胞虽自身具有抗活性氧保护体系,但当抗氧化能力不足以对抗自由基时,可造成膜脂质过氧化,使红细胞膜变硬而易于溶破。另外,在高温下,红细胞膜的钙泵(Ca2、Mg2-ATP酶)功能不良,使细胞内钙浓度增高,过多的Ca2与骨架蛋白结合,使膜变硬或变脆而易被破坏。烧伤后红细胞的损伤是可逆的。至于急性溶血后较长期的贫血,有人认为可能属于肿瘤坏死因子介导的慢性病性贫血。

二、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的治疗方法

一、西医

药物治疗

烧伤后早期的处理措施包括扩容、纠正水盐酸碱失衡,与急性血管内溶血的处理原则一致。溶血性贫血较严重者可给予输血。

二、中医

中药治疗:

1、湿热内蕴

尿呈茶色或酱油色,目黄,身黄,倦怠乏力,纳少,口干口苦粘腻饮水少,或午后发热,大便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敷。见于急性发作期。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减:绵茵陈25克,茯苓25克,猪苓12克,白术12克,山栀仁12克,白花蛇草25克,粉甘草12克,田基黄16克,板蓝根16克。

2、气血两亏

尿偶呈酱色或见目黄身黄,头晕心悸,神疲懒言,面色苍白或萎黄,气短乏力,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脉细。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党参16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7克,当归12克,川芎7克,熟地16克,白芍16克,绵茵陈16克,炙黄芪16克,女贞子16克,旱莲草16克,阿胶12克(另烊服)。

三、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的预防

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的预防

防止烧伤、烫伤。严重贫血、急性溶血、慢性溶血合并危象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溶血发作期不应吃酸性食品(如猪肉、牛肉、鸡肉、蛋黄鲤鱼、鳗鱼、牡蛎、干鱿鱼、虾、白米、面粉制品、花生、啤酒等),宜选择碱性食品如豆腐、海带、奶类及各种蔬菜水果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应注意皮肤黏膜的清洁护理。

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的并发症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肾功能衰竭、休克及心功能衰竭、溶血危象,出现电解质紊乱、休克、心肾功能衰竭,应急早发现病情,给予积极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表现是由多种毒素及代谢产物潴留引起的,涉及全身各肾功能衰竭系统,早期表现为无力、精神欠佳,以后出现食欲差、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贫血、心悸、皮肤瘙痒、肢体感觉异常、麻木。晚期侵及心血管系统出现高血压、心包炎、心肌病、心律紊乱及心力衰竭;侵及血液系统出现严重贫血。

四、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的保健方法

护理

一、营养不良的预防

为了保护肾功能及促进伤口愈合,机体需要充足的营养供给。同时,营养的改善使免疫功能得到加强,生存率提高。在护理中,我们应该重视病人总热量的摄入,保证其机体的正常营养需要,避免高磷饮食。在行cbp治疗中应注意合理补液,水溶性维生素会因为血液滤过而流失,所以滤过后应及时补充。遵医嘱匀速输入氨基酸和脂肪乳。完善各项检查,观察血液学检查结果,遵医嘱输入洗涤红细胞,严格三查七对制度。

二、心理护理

经常和病人交流,适时以聊天的方式向病人了解病情。态度要和蔼,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操作要轻柔,减少对病人因各种刺激所引起的不适,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同时还应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以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饮食

一、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吃哪些对身体好

1、平时要多吃一些绿色蔬菜和含铁量高的食物,如蛋黄、牛肉、肝、肾、海带、豆类等。

2、宜吃碱性食物,如豆腐、海带、奶类及各种蔬菜、水果等

二、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患者应注意休息;溶血发作期不宜吃酸性食物,如猪肉、牛肉、鸡肉、蛋黄、鲤鱼、鳗鱼、牡蛎、干鱿鱼、虾、白米、花生、啤酒等。

2、不要饮茶,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会阻碍铁质的吸收。

贫血 溶血性贫血 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溶血 更多>>
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
大厨艺首页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