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 名菜 食材 百科 健康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位置:首页 > 儿科 > 儿科内科

小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病

专题介绍饮食禁忌相关食谱相关文章
简介小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deficiency of vitamin K)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障碍性疾病,维生素K缺乏,影响某些凝血因子激活,发生凝血障碍而出血。
医疗知识

基本知识

是否医保:

易感人群:儿童

患病比例:发病率约为0.003%--0.005%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颅内出血

治疗常识

挂号科室:儿科 小儿内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8-12周

治愈率:85%,严重患儿需要手术治疗

常用药品:赖氨葡锌颗粒、葡萄糖酸锌颗粒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温馨提示

小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障碍性疾病,维生素K缺乏,影响某些凝血因子激活,发生凝血障碍而出血。

宜吃食材更多>>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忌吃食材更多>>
1.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 2.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 3.忌吃高盐高脂肪食物。
小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病的护理措施是什么 其治疗措施是什么

一、小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病的护理措施是什么

 1.出生后常规补充维生素K。自从1961年美国儿科学会营养委员会提出,所有新生儿应在出生后肌内注射维生素K10.5~1mg作为预防新生儿出血以来,维生素K1用来预防和根治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已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早产儿、低体重儿及难产儿均需在产后6h内肌注维生素K1mg。我国多数医院也已把生后肌注维生素K作为常规,有效地预防了维生素K缺乏性自然出血症的发生。

 2.口服维生素K。荷兰CornelissenEA等人实验证明,在新生儿出生后3个月内,每周口服维生素K1mg可有效纠正维生素K缺乏,且不会引起维生素K在体内的积聚。加拿大儿科协会建议足月产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6h内口服或肌注维生素K1mg;我国林良明等于2002年报道,中国7省协作对19751例活产婴儿进行对照研究发现,采用给婴儿出生后口服维生素K12mg,以后每隔10天1次,服满3个月,共10次,对预防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有相当好的效果。

 3.积极预防维生素K缺乏。因脂肪吸收不良而有迟发性出血性疾病危险性的新生儿,对有用广谱抗生素药物的孕妇及小儿,双胎、早产儿,患有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小儿均应预防性给予维生素K。需每天口服维生素K1mg或每月肌注维生素K1次,以预防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

二、小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病的症状是什么

早期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高声尖叫、频繁呕吐、反复抽搐,严重的患儿可出现昏迷,呼吸不规则,严重时形成脑疝。

晚期症状:严重的出血倾向可见皮肤紫癜、黏膜出血,注射部位出血不止,常有呕血、便血。

相关症状:颅内出血皮肤紫癜烦躁不安便血

多发生于出生后1个月左右,约90%以上见于单纯母乳喂养儿,如合并腹泻、使用广谱抗生素、肝胆疾病和长期禁食患儿则更易发生。

1.起病急骤病情严重,多见于生后4~8周的母乳喂养儿。

2.颅内出血大多首发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颅内出血,以蛛网膜下腔、硬膜下、硬膜外出血为多见,脑室、脑实质出血少见,临床上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失常及颅内高压的表现,表现为烦躁不安、高声尖叫、频繁呕吐、反复抽搐,严重的患儿可出现昏迷,呼吸不规则,严重时形成脑疝。体检发现前囟饱满,颅缝增宽,Moro反射、觅食反射消失。

3.严重的出血倾向可见皮肤紫癜、黏膜出血,注射部位出血不止,常有呕血、便血。

4.贫血同时可有出血性贫血。

5.实验室检查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

三、小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维生素K又称凝血维生素,是天然和人工合成维生素K的总称。存在于食物中的称维生素K1,猪肝黄豆和绿叶食物如苜蓿和菠菜中含量丰富。人体肠道内细菌合成的称维生素K2,二者均为脂溶性,在肠道吸收,需有胆及胰腺酶参与,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有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均为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K不但是凝血酶原的主要成分,而且还能促使肝脏制造凝血酶原,有利于止血。本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体内维生素K缺乏,使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内合成不足,从而引起出血。发病原因如下:

1.母体缺乏维生素K母体缺乏维生素K至维生素K经胎盘转运不足,经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大部分新生儿脐血中维生素K缺乏。

2.孕期药物影响母亲怀孕期间服用影响维生素K代谢及合成的药物导致新生儿期维生素K的缺乏。

1)广谱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如长期应用抑制肠道内细菌生长的药物,象广谱抗生素和肠道内不易吸收的磺胺类药物,能抑制肠道内寄生的非致病菌,减少肠道内维生素K的合成,导致维生素K的缺乏。

2)维生素A和D:摄入过量的维生素A和D,也能抑制维生素K2的肠内合成。

3)抗凝和抗惊厥药物:口服抗凝药物如双香豆素的结构与维生素K相似,可与维生素K竞争,减少凝血酶原在肝脏内的合成。

孕妇服用抗惊厥药物后,可经胎盘输送,并以类似抗凝药物的作用来抑制维生素K的生成,引起新生儿维生素K的缺乏。

3.摄入不足新生儿吃奶量少且母乳中维生素含量低,平均为15µg/L(牛奶中含量为60µg/L)。初乳中几乎不含维生素K。缺少丰富的蔬菜、水果,均可引起维生素K缺乏。90%以上的维生素K缺乏出血是发生在母乳喂养的婴儿中。

4.吸收、利用功能不良因慢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肠切除、囊性纤维化等疾病引起的小儿肠道吸收不良,均可引起维生素K吸收障碍,以及胆道阻塞、胆瘘、胆汁缺乏性疾病,也可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

5.合成减少肠道细菌可合成一部分维生素K,但新生儿出生时肠道内无细菌,维生素K合成减少。在婴儿于肠道菌落出现后,维生素K缺乏则明显减少。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内的正常细菌的生长,可致维生素K缺乏。

另外,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及病毒感染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脏损害,可影响维生素K依赖因子的合成。

四、小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病的治疗措施是什么

小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deficiencyofvitaminK)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障碍性疾病。维生素K缺乏,影响某些凝血因子激活,发生凝血障碍而出血。本病为新生儿、婴儿期常见疾病,发生于1周内的新生儿叫新生儿出血症;发生于婴儿期的叫晚发性或迟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因肝病、胆病、迁延性腹泻、滥用抗生素引起的维生素K缺乏症,叫继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无上述原因引起的维生素K缺乏症,叫特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其中90%系因单纯母乳喂养引起,所以单纯母乳喂养是特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主要发病原因。维生素K缺乏症主要表现是出血,出血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常合并颅内出血及肺出血而导致婴儿死亡,颅内出血对婴儿生命威胁最大,尤其是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多见于3个月以内单纯母乳喂养而母亲不吃蔬菜的小儿,起病急骤,病情严重,首发症状常常是颅内出血,容易误诊。延误诊治和严重颅内出血常造成死亡,或遗留后遗症。及时补充维生素K,有肯定效果。出生后补充维生素K能预防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因此,对可能引起维生素K缺乏的孕妇,哺乳期母亲及小儿应预防性用维生素K。那么它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轻症维生素K缺乏症病例补充维生素K及输血为主;维生素K缺乏合并颅内出血急性期以止血、输血、营养支援疗法、对症处理治疗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营养脑细胞,加强功能锻炼为主。

1.立即补充维生素K有出血现象时,应立即静脉注射维生素K2mg,可迅速改善出血症状。严重者或有失血性贫血者可输新鲜全血或新鲜血浆10~20ml/kg。

2.禁食胃肠道出血者应暂禁食,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3.纠正贫血止血后应根据适当情况纠正贫血,重者可输新鲜全血。

4.颅内出血如有颅内出血,首先要加强护理,保持安静,维持通气,抬高头肩部,推迟喂奶,控制补液;如有高声尖叫、频繁呕吐、反复抽搐等表现,应对症止惊,降低颅内压,恢复脑细胞功能;同时要及时止血,纠正贫血。严重者可手术清除血肿。

查看详情 >>
相关文章更多>>
儿科内科 其他疾病
大厨艺首页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