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知识
是否医保:否
易感人群:无特殊人群
患病比例:0.002%-0.003%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营养不良
治疗常识
挂号科室:外科 普外科
治疗方式:营养支持 肠康复治疗 手术治疗 小肠移植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65%
常用药品:肠内营养混悬液(SP)、肠内营养混悬液(TP-MCT)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0——50000元)
温馨提示
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短肠综合征会影响寿命的。短肠综合征它是主要是由于不同原因而导致的小肠吸收面积减少,从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的症状,主要是由于小肠切除或者是小肠短路手术最后导致的保留小肠款过少,从而营养物质吸收出现了障碍,患者会出现腹泻或者是营养不良等情况,严重的患者会威胁到生命危险,他引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者是由血管形成而导致的急性肠扭转引起的大范围小肠切除。
步骤/方法:
1在做完小肠切除手术后,会导致肠系膜血管栓塞,言承旭血栓的形成,比如说有些在动脉粥硬化或者是心脏瓣膜病的病人,长期服用一些利尿之类的药物,或者是长期服用避孕药,或者腹部有损伤,伴有肠道肿瘤,这些都会导致,此类疾病。
2如果是儿童的话,它主要是因为出生的时候小肠闭锁,中场旋转不良而导致的小肠移位不定会存在坏死性小肠炎在出生后比较小件的因素,又患有先天性巨结肠病而引起的肠短肠综合征。
3患有短肠综合征一般在手术后的1到3个月内会出现大量的腹泻,导致身体电解质丢失,如果晚上严重的话就会影响到病人生命,到了手术后2到3周就会达到高峰,除了复习之外,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缺乏生气的酸碱平衡紊乱。
注意事项:
一旦出现了这疾病,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早的治疗,防治感染,然后控制腹泻,也可以通过外科治疗的方法,可以做小肠移植的方法。多注意休息。
收藏此页订阅到邮箱
二、短肠综合征有什么饮食禁忌呢
短肠综合征的饮食宜忌有哪些?
饮食适宜:1.宜吃容易消化的食物;2.宜吃清淡的食物;3.宜吃含有纤维素丰富的食物。
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
竹荪。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可促进肠道的蠕动,增加代谢废物的排泄。50g与鸡肉同炖食用。
卷心菜。含有维生素、纤维素都比较丰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150g直接炒食。
稀饭。比较清淡,容易消化吸收,不会影响肠道的蠕动。100g直接食用。
饮食禁忌:1.忌吃造成肠道蠕动功能受阻的食物;2.忌吃干燥不宜消化的食物;3.忌吃含有酒精的刺激性食物。
忌吃食物忌吃理由忌吃建议
土豆片。属于油炸食品,不利于本病的消化,影响肠道功能的蠕动。多吃水煮的土豆。
香蕉。吃的过多、过快可诱发急性肠道梗阻的可能性。故本病不宜食用。多吃高纤维素的苹果或者梨。
果酒。含有丰富的酒精成分,可造成肠道过度的蠕动、功能亢进。可多吃新鲜水果。
三、短肠综合征有什么临床特点
(1)腹泻:广泛小肠切除术后均可见腹泻。腹泻的原因是多因素的,包括:食物内容物通过时间缩短(由于肠切除术后肠管变短及术后肠动力紊乱);继发于乳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吸收功能障碍的肠内容物渗透压改变,细菌的过度生长,降低肠细胞刷状缘膜二糖基活性,增加了水和电解质的分泌。对短肠综合征病人不同腹泻情况的分类,可以分析出造成此临床症状的不同原因,从而采用相应的食物、药物治疗方案。
(2)胃液高分泌状态及消化性溃疡:在人和动物广泛小肠切除术后胃高分泌状态是一重要特征。此不仅造成严重的消化性溃疡病,而且对短肠综合征吸收功能造成进一步损害,造成黏膜弥漫性受损,低pH导致胰酶的抑制,减少了脂肪微囊的形成,降低肠腔内脂质消化;高分泌状态的另一作用是大量的胃液加重术后腹泻,胃液高分泌状态在广泛小肠切除术后24h即可出现,随着时间推移,均会造成不同程度损害,对此应用药物治疗可以控制,很少需要外科处理。人和狗小肠切除术后血清中胃泌素升高,提示胃高分泌状态是继发于此激素的刺激作用或其对胃黏膜的营养作用;另有报道认为小肠切除可能影响胃泌素的分解代谢或影响抑制胃泌素作用的激素的分泌;然而另一些肠切除术后高分泌状态时血清胃泌物水平并未发现升高,甚至某些病人在肠切除术后表现为低胃酸状态,因此,小肠切除术后导致胃高分泌状态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
(3)营养障碍:小肠广泛切除术后,几乎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均发生障碍,包括蛋白质,尤其是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导致热卡不足,产生体重减轻、疲乏,儿童可导致发育缓慢。液体的丧失在术后前几周表现明显,大便常超过5L/d,尤其是同时行部分或全部结肠切除术后病人,液体丢失表现更为明显,治疗不及时可出现低血容量、低血钠、低血钾症。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电解质和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将会逐渐表现出来,继发于脂肪酸吸收障碍的钙、镁(脂肪酸与这些二价阳离子形成的脂肪酸盐)缺乏也将出现。
除维生素B12和叶酸外,短肠综合征病人很少缺乏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2在回肠吸收(其表面的膜受体可以识别内因子-B12复合物),若切除90%的回肠,西林(Schilling)实验常显示有吸收不良,由于回肠切除,维生素B12肠-肝循环被打破,加速了吸收不良的发展;叶酸缺乏导致的巨细胞贫血相对较少见,但在Crohn病治疗中,治疗性药物柳氮磺胺吡啶(sulicylazosulfapynidine,SASP)是叶酸吸收的竞争性抑制剂,故此类短肠综合征病人叶酸缺乏较为多见。其余水溶性维生素均可在整个小肠被吸收,诸如烟酸吸收不良所致的糙皮病、维生素C缺乏症状等只有在广泛性小肠切除术后可以见到。
四、短肠综合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一、发病原因
1.成人导致成人短肠综合征有多种不同原因(表1),主要是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以及急性肠扭转导致大范围小肠切除(75%或更多)。导致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的因素有:高龄、长期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脏瓣膜疾病,长期利尿剂的应用,高凝状态,口服避孕药;病态性肥胖患者空回肠短路手术也可发生短肠综合征症状;短肠综合征的较少见原因有:腹部损伤、肠道原发或继发性肿瘤,放射性肠病变;极少见情况有:医疗失误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将胃-回肠吻合,产生与广泛小肠切除相似的临床症状。
2.儿童儿童短肠综合征的病因可以分为出生前及出生后病因。出生前主要原因为小肠闭锁,中肠旋转不良导致的小肠异位固定或异常扭转,可发生于子宫内或出生后任何时间;新生儿期坏死性小肠炎逐渐增加,已被认为是新生儿短肠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另外,出生后较少见的因素有先天性巨结肠病波及小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放射性肠炎或Crohn病也可导致此综合征,但主要存在于较大年龄组儿童中。
二、发病机制
小肠广泛切除后,其消化道功能会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导致机体产生以营养吸收不良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综合征,其严重程度取决于下列因素:切除肠管的范围及部位;是否保留回盲瓣;残留肠管及其他消化器官(如胰和肝)的功能状态;剩余小肠、大肠的代偿适应能力等。
1.切除肠管的范围
切除的小肠范围越广,对营养物质、水、电解质的吸收面积也丢失越多(无论是主动吸收还是被动弥散吸收均减少)。小肠的长度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365~700cm),残留肠段的长度以及功能状态远较切除肠段的量更为重要,因此其决定了术后短肠综合征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的高低。有报道认为在没有肠外营养支持的情况下,残留的空肠长度不足30cm,就很难存活,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报道残留小肠20cm亦可获得长期生存;因此,即使切除小肠一半,也可维持生存所需的营养,切除75%或更多的小肠,几乎均有吸收不良,处理较困难。目前认为,具有正常肠黏膜的病人残留小肠肠管应有50~70cm并保留完整结肠,甚至有人认为需35cm空回肠,保留有回盲瓣及部分结肠,经代偿后可依赖肠道维持机体所需营养。结肠切除者则残留肠管应有110~150cm;而具有肠道黏膜病变的病人如Crohn病,则需要残留更多的肠管。
2.切除肠管的部位
切除小肠的部位对术后代谢的影响也很重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及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吸收与小肠切除的部位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在十二指肠及空肠。当切除近端小肠后,正常的回肠将代替全部吸收功能,由于近端小肠也是胆囊收缩素,促胰液素合成的释放的场所,切除该段小肠会导致胆汁分泌和胰腺外分泌物减少,进一步加重肠内容运输、吸收障碍。
回肠是吸收结合型胆盐及内因子结合性维生素B12的特定场合,切除后造成的代谢紊乱明显重于空肠,切除100cm回肠将导致胆盐吸收减少,未吸收的胆盐进入结肠,导致胆盐性腹泻,胆盐的肠-肝循环减少,肝脏通过增加胆盐合成补偿胆盐的丢失,因此,脂肪吸收不良造成的脂肪泻可较缓和(脂肪<20g/d);但如更广泛地切除回肠(>100cm),将导致严重的胆盐代谢紊乱,而肝代偿性合成胆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可增加4~8倍),造成严重的脂肪泻(脂肪>20g/d)。切除较短回肠(<50cm),病人通常能够吸收内因子结合性维生素B12,不会产生吸收障碍,当切除段回肠>50cm将导致明显的吸收障碍。此维生素的缺乏将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外周神经炎,最终导致亚急性脊髓退行性改变。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