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 名菜 食材 百科 健康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首页 儿科 > 小儿感冒 > 正文

用冰块治疗小儿发烧效果好吗?

孩子发烧了,家长们要怎样给孩子治疗呢,很多家长会用冰块给孩子降温,也有家长会给孩子服用药物,那么到底哪种方法对孩子的治疗有效果呢,下面我们来具体的讲述一下这些知识吧。

小儿发烧:用冰还是用药

为什么小儿容易发烧?

当细菌和病毒(特别是病毒)进入人体(通过扁体或呼吸道黏膜等)在体内作乱时,人体的免疫大军就要迎头痛击,双方激战的表现就是人体发烧。这种发热又叫“感染性发热”,一般在38.5℃(摄氏度)以下,不需要人为降温,这是给免疫系统锻炼机会,让它产生免疫力。正因为小儿的免疫功能不健全,菌、毒侵入和作乱的机会多,所以孩子容易经常发烧。其实倒不一定是坏事。只有当体温在39℃以上或发烧时间过长,才考虑给宝宝降温。

大脑下属有个“体温办公室”

谁在控制人体的温度?不是大脑皮层,而是它的一个下级机关叫“下丘脑”的结构,相当于一个下属办公室。它管得挺宽,植物神经系统都归它管。有些事儿大脑说了不算,得听它的。调节体温是它的功能之一。人体温度调控器就掌握在它的手里。一般它给调控器设定一个温度为36.5℃。如果“体温办公室”遭到病毒的洗劫或受到人体保卫战的影响,“体温调定点”失灵了,体温设定值拨高了好几度,那时人体就要使劲儿多产热,少散热,让体温升高到新的设定值。这时,人体就表现为发烧。轻度紊乱,丘脑会自己调整过来;严重紊乱引起的发烧,就需要人为给予降温帮助。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既然感染性发热是因为下丘脑的“体温调定点”出了毛病,设定值被拨高了。那么降温措施就应该针对下丘脑的“体温调定点”来个拨乱反正,把错误的设定值降下来,这才是根本的办法。这时给予物理降温措施,不能改变“体温调定点”的错乱模式,只能让体表的散热增加,反而促使人体产生热量猛增,造成大量消耗,甚至导致衰竭。这种降温岂不是扬汤止沸?

别把药物降温搞复杂

一听说用降温药,许多人就懵了。听说阿司匹林已经超过百岁,老掉牙了;氨基比林、安乃近都背着杀伤白细胞的罪名。药店里的退热药名千奇百怪,连医生都分不出谁是谁。

殊不知都是厂家和商家给搞复杂了。其实退热药就那么几种,被冠上不同的名字,好涨价,好唬人。一个对乙酰氨基酚的商品名又叫泰诺林、百服宁、一滴清、必理通、安佳热、爱尔、小儿退热栓等,其实就是扑热息痛,千万被让它给搞糊涂了。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热药,是儿科临床最常用的退热剂,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2个月以上婴儿和儿童高热时首选退热药。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4~6小时一次。目前各医院和大药房均有出售,代表药如小儿美林糖浆、小儿百服宁滴剂等。退热效果迅速可靠,不良反应较少,可家庭常备。其实,有了以上2个药基本上就够用了,不必再准备更多的药。其他如阿司匹林、复方氨基比林(安痛定)、安乃近等因不良反应多,已基本不再用于退热。

小贴士

退热药注意啥

不同的退热药最好不要同时使用,或自行增加剂量,否则会使患儿出汗过多,导致虚脱、低体温(≤36℃),甚至休克。6个月以下的孩子不用布洛芬,2个月以下的宝宝不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宜采用物理降温,如打开包被、温水浴等。当患儿拒绝口服药物时,可用退热栓剂塞肛门,由肠道吸收,退热效果迅速,非常方便,但要注意要小剂量给药,切忌反复多次使用,退热过度,引起体温陡降或腹泻。

现在家长们对小儿发烧的治疗方法应该有所了解了吧,孩子们发烧之后家长们是用冰还是用药呢,希望家长们可以认真的掌握这些知识,然后在生活中当孩子发烧之后及时的给孩子做正确的治疗。

小儿发烧 发烧 冰块 更多>>
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
食物与运动热量消耗转换更多运动>>
相关菜谱
大厨艺首页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