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 名菜 食材 百科 健康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首页 养生 > 幼儿保健 > 正文

小儿直肠脱垂的饮食禁忌 造成小儿直肠脱垂的因素

一、造成小儿直肠脱垂的因素

1、全身因素

营养不良,坐骨直肠窝内脂肪消失,使直肠失去周围支持固定作用,括约肌群收缩力也减弱,直肠容易自肛门口脱出。

2、局部组织解剖因素

(1)骶骨弯曲度未形成:婴幼儿骶骨弯曲度未形成骨盆向前倾斜不够,直肠呈垂直位,与肛管处于一条直线上,腹腔内向下的压力增加时,直肠无骶骨的支持,压力直接作用到肛管上,易于向下滑动。

(2)周围肌肉支持力弱:肛提肌和骨盆底部肌肉的支持力较弱。

(3)黏膜松弛:直肠黏膜附着在肌层上较松弛,黏膜易自肌层滑脱。

3、促成因素

任何情况使腹内压长期增高或突然增高,均可促成直肠脱垂,如经常便秘腹泻,百日咳,包茎及膀胱结石,长期慢性咳嗽等疾患,常是脱肛的诱因,有些疾病(如腰骶部脊髓脊膜膨出)或损伤(包括意外和手术损伤)造成括约肌及直肠周围肌肉功能或神经功能障碍者,直肠失去支持,腹压增高即可发生直肠脱垂。

二、小儿直肠脱垂的分型

 1、Ⅰ型

为排便或腹压增加时,直肠黏膜脱出肛门外,是由直肠下部黏膜与肌层附着松弛所致,最长达3~4cm,是小儿特有的类型,部分脱出呈半环状,全周脱出呈环状色红,由肛门正中向外形成放射状纵沟,肛管与黏膜间有反折沟,可触及两层折叠的黏膜,质软,便后脱出的黏膜自行还纳,如脱出时间久者,黏膜呈暗紫色,无光泽,反复脱垂者,黏膜水肿,肥厚,粗糙,甚至有溃疡或出血点。

2、Ⅱ型

在排便或腹压增加时,直肠全层脱出肛门外5~12cm,呈圆锥形,略向后方弯曲,顶端凹陷,表面有环状多个黏膜皱襞,色淡红或暗红,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脱垂需用手托回,Ⅰ型长期脱垂可发展为此型。

3、Ⅲ型

罕见,排便或腹压增加时,肛管,直管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肛门外,呈椭圆形,肛门极松弛,黏膜糜烂出血,分泌物较多。

三、小儿直肠脱垂的治疗手段

1、保守治疗

如脱肛继发于腹泻、便秘、膀胱结石等,这些疾病治愈后,脱肛常可自愈。在治疗期间须全面改善小儿的生活习惯,提高营养,培养定时的大便习惯(排便时间不能太长)。脱肛患儿关键在避免蹲位排便,排便时尽量不使髋关节屈曲。小婴儿可取直着大腿姿式把屎把尿,大孩子可以坐高盆(或将盆置板凳上)排便,或采取侧卧或仰卧排便。这样可使直肠不易脱出,如此坚持1~2月可痊愈。排便后直肠脱出时,应即时用手法复位。复位后肠又立刻脱出或平时一直脱出在外者,则于复位后用纱布叠成厚垫压住肛门,然后用胶膏将两臀部拉紧粘牢。并嘱小儿卧床休息1~2周,坚持卧床排便,肛门直肠不再脱出后,再坚持半蹲排便,1~2月后多可痊愈。如用以上方法脱肛仍复发,可采用以下方法治疗:

2、中医、针灸疗法

中药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加减。针灸取百会(囟门未闭者禁针,可用温和灸)、长强、承山、肛门3及9点等穴。便秘者针支沟、阳陵泉;腹泻者针足三里。

四、小儿直肠脱垂的饮食禁忌

 一、饮食护理

1、直肠脱垂患者饮食宜清淡,容易消化,少渣滓,以免排粪次数增多。

2、另外,直肠脱垂患者还要注意不要过多的食用辣油、芥末、辣椒等刺激性食物。还要注意不要吃太过油腻的东西,带鱼、螃蟹等也要注意少吃。

二、饮食保健

有习惯性便秘或排粪不畅的病人,平时要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保持粪便柔软,排便时不要太用力或蹲厕过久。成人大便时,姿势宜斜卧,不宜直立,注意调理饮食,避免便秘或腹泻,预防直肠脱垂。可并发绞窄性直肠脱垂和嵌顿,可并发直肠狭窄。脱出于肛门外的直肠受到括约肌的夹持,静脉回流受阻,体积不断增大,直至动脉血管被压闭,疼痛、无法送回肛门内,嵌顿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患者出现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明显等症状,此时感染多局限在肛门局部,如果治疗不当,容易引起感染扩散,引起黏膜下、肛周或坐骨直肠窝脓肿。

直肠脱垂 小儿直肠脱垂 脂肪 螃蟹 膀胱结石 习惯性便秘 更多>>
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
大厨艺首页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