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 名菜 食材 百科 健康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首页 养生 > 食疗养生 > 正文

健脾祛痰的食物有哪些健脾祛痰的中医方法是什么

一、健脾利湿化淤祛痰的食物有那些

赤小豆

根据历代医家的经验,赤小豆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清热去湿、健脾止泻的功用,皮肤湿疹多因脾虚失运,湿毒为患,借助赤豆健脾利湿、清热利水的作用,皮肤湿疹患者食后有利于康复痊愈,故无论急慢性皮肤湿疹之人均宜多食常吃。若将赤小豆研为极细粉末,撒患处或用鸡蛋清调和涂患处,亦颇适宜。

薏苡仁

性凉,味甘淡,有健脾、利湿、清热的作用,皮肤湿疹,湿热为患,食之颇宜。《本草新编》云: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阴阳不伤,湿病易去。……用薏仁一、二两为君,而佐之健脾去湿之味,未有不速于奏效者也。薏苡仁甘淡利湿而健脾,利湿而不伤正,补脾而兼能利湿,药食兼用,最为有益。

白扁豆

性平,味甘,亦药亦食,能补脾胃、化湿热。皮肤湿疹者食用,有药疗食疗之效,有药补食补之功。《药品化义》载: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气清香而不串,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合。皮肤湿疹患者,常食白扁豆,脾健运而湿热去,有利于治愈湿疹顽症。

绿豆

性凉,味甘,有清热、祛暑、利水、解毒的作用。古代医家认为它可以主丹毒烦热,风疹,治痘毒,疗痈肿痘烂等皮肤疾患,均借其清热利水解毒之力,急性皮肤湿疹者食之,有助于祛湿清热。

 冬瓜

性凉,味甘淡,有利水和清热作用。

 丝瓜

性凉,味甘,皮肤湿疹者宜常食之,可以起到清热、凉血、解毒的效果。《医学入门》中曾说:治男妇一切恶疮,小儿痘疹余毒,并乳痈、疔疮。这类病症,多因湿热为患,同皮肤湿疹一样,食用丝瓜,均能达到去湿热、解湿毒的目的。

西瓜

性寒,味甘,有清热、解暑、利小便的作用,皮肤湿疹者宜食,可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亦宜用西瓜皮煎水代茶饮,同样可以收到清利湿热的效果。

山药

性平,味甘,功在补脾胃、健脾运。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皮肤湿疹患者缘于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常吃山药健脾胃而水湿渐化。一年四季,均宜食用,炒食煮食或煎汤皆可。

白茯苓

性平,味甘淡,既能健脾胃,又能利水渗湿,故皮肤湿疹者宜食。《用药法象》中说茯苓淡能利窍,益脾逐水,除湿之圣药。《药品化义》中说它:治下部湿热,淋沥水肿,便溺黄赤。这些都与下肢皮肤湿疹一样,同为湿热为患,故皮肤湿疹者宜常食之。

二、健脾化痰的药膳方法有哪些

参枣米饭

党参10克,糯米250克,白糖50克。将党参、大枣放在沙锅内,加水泡发后煎煮30分钟左右,捞出党参、大枣,药液备用。将糯米淘洗干净,放在大瓷碗中,加水适量,蒸熟后,扣在盘中,将党参、大枣摆在糯米饭上,药液加白糖,煎成浓汁后浇在枣饭上即成。可做早餐食用。此米饭具有健脾益气之功效,适用于体虚气弱、乏力倦怠、心悸失眠、食欲不振、便溏浮肿等。

白术猪肚粥

白术30克,槟榔10克,猪肚1只,生姜少许,粳米60克。将猪肚洗净,切成小块,同白术、槟榔、生姜煎煮,取汁去药渣,入粳米同煮成粥。猪肚捞出切块或片蘸麻油、酱油佐餐。早晚各服一次。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腹部虚胀、大便溏泻不爽等,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功效。

三、健脾化痰的按摩方法有哪些

1:丰隆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痰穴,体内痰湿很重的人一定要按摩这个穴位。丰隆穴可以去除高血脂,对于喉咙好像是有东西糊在里边,怎么也咳不出来的痰结,按丰隆穴一分钟,马上感觉得到这块开了,痰没了。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对于脾虚之痰也有很好的效果。位置: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距胫骨前缘1.5寸,大约是两指的宽度,在这附近按揉,会感到酸麻痛,每天按摩3分钟左右。按摩此穴对有形的痰和无形的痰效果都很显著

 2:支正穴有一个特殊的功效,可以治疗人体的赘生物,如扁平疣、瘊子等。这些赘生物是湿气结在一起所成的痰结,此外,气郁之痰和脂肪瘤也都是人体的痰结。按摩支正穴,可以化解这些赘生物。人体的消化功能不好,痰湿就会消化不出去,按摩支正穴可以从心脏那里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后冲击小肠经,化解体内痰湿的赘生物。位置:手腕横纹上五寸处,即6个手指的距离。支正穴位于侧面,是小肠经通到心脏的穴位也称为络穴。

四、中医解析健脾化痰的方法有哪些

现代随着环境的恶化和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逐步进入了亚健康的状态,很多人也越来越注重养生和中医理论。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当中认为脾是人体出生以后养生重点。脾主要负责运化水湿,因此是“生痰之源”.简单地讲,如果脾的功能发生异常,人体的水液代谢就会出现问题,异常堆积,就会产生痰湿。因此,也有“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说法。陈皮健脾化痰阴虚不宜多食

痰湿一旦形成,又会成为致病因素,流窜到哪里就在哪里捣乱:在头部,导致头晕目眩,甚至神志不清;到了口,就会口中黏腻发甜;停在咽喉,就会导致喉咙如有异物一般;在肌肤,则体形肥胖、多汗且黏;停在胸膈,就会咳嗽痰多、胸闷气喘;积聚在腹部,就能看到肥满松软的肚皮;到了关节,就会出现关节沉重、僵硬、肢体肿胀。“怪病多痰”、“百病皆由痰作祟”,就是这个道理。中医揭秘健脾化痰的方法

中西医对痰不同看法

西医所说的痰,主要是指人体呼吸道的分泌物,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症状之一。中医所说的痰则内涵更广。从性质上讲,中医将痰分为有形和无形。有形之痰看得见,摸得着,能听见声。除了老百姓熟知的能咳出的痰,能用手摸到的甲状腺结节、脂肪瘤,以及急性胃肠炎导致的腹中辘辘作响的“痰饮”也是有形的痰。无形之痰则潜伏在体内,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判断痰的存在。

 望闻问切识别“痰”

主要是望形体、望舌苔。中医讲“肥人多痰湿”,就是指肥胖的人体内多有“无形之痰”.脂肪具有“痰”的污浊、黏滞、稠厚的特性,由体内水湿中的污浊部分凝聚而成。皮肤油腻、身材肥胖,是痰浊内阻的表现。舌苔厚腻,是水湿污浊最直观的表现。

主要是闻气味。体内痰湿严重的人,一般体味较大,口气也较重。

 问

过多的痰饮水湿沉积在体内,就像一块浸满了水的海绵,这样的人常常觉得身体沉重乏力、倦怠迟缓。追问病史,很多还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问题。

 切

切肌肤、搭脉象。痰湿的人皮肤表面常可摸到肿块,如脂肪瘤、腱鞘囊肿、甲状腺结节、肿大的淋巴结等,摸上去手感柔韧,这都是痰的表现。脉象上以滑脉居多,有如珠子在光滑的盘子上滚动一般。

 如何预防痰的形成

预防痰的形成,先要重视调理体质。对痰湿体质的人来说,饮食要清淡,少油少,少冰少糖,进食速度和食量也要节制;适当多吃健脾利湿、化痰祛湿的食物,如海带、冬瓜、白萝卜、扁豆、洋葱、薏苡仁、红小豆、紫菜、白果等;平时多参加体育锻炼,这样才能调动自身的正气,把“体内的垃圾”清除掉。

健脾 按摩 化淤 健脾化痰 更多>>
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
大厨艺首页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