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 名菜 食材 百科 健康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首页 养生 > 食疗养生 > 正文

小米的保健功效 小米的食用方法及禁忌

一、小米的四大养生功效

小米富含磷,具有构成骨骼和牙齿,促进成长及身体组织器官的修复,供给能量与活力,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富含镁,提高精子的活力,增强男性生育能力。有助于调节人的心脏活动,降低血压,预防心脏病。调节神经和肌肉活动、增强耐久力。富含钾,具有有助于维持神经健康、心跳规律正常,可以预防中风,并协助肌肉正常收缩。具有降血压作用。小米营养素这么多,下面我们来盘点一下吃它有哪些功效。

小米汤可以养心安神

除了之外,《本草纲目》还说,喝小米汤“可增强小肠功能,有养心安神之效”。因此小米还困扰作为镇静安眠的食疗保健品来食用,对于那些因胃肠不好导致的失眠,其疗效非an眠药可比。

很多中医生就常让患者用小米粥来代替安眠片。所以有的老人说了,早上一碗玉米粥精神焕发,晚上一碗小米粥呼呼大睡。

小米的美容养颜功效

小米还具有美容的功效。在陕北地区,有句俗语叫“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沟的炭”。陕北的米脂是出美女的地方,四大美人之一的“貂婵”就是米脂人,按理说西北地区少雨干旱,且在强劲西北风的影响下,怎么可能出美女呢,但人家人米脂就是出美女。原因是什么,就是与吃小米有关。

小米最主要的功效补脾胃

小米的功效,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所说“治反胃热痢,补虚损,开肠胃”。实际上,无论是反胃、热痢、虚损都与脾胃功能欠佳有关,所以小米最主要的功效,就是补脾胃。

小米为什么能补脾胃。我们通常说甘味入脾,黄色入脾,从五色上来讲,小米是黄色的,从味觉上来讲,小米味甘而咸,因此中医说小米能“和胃温中”。北方妇女生小孩,坐月子,是不吃荤的,主要是吃小米粥,主要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五谷当中小米的补肾功效最强

说到小米补虚损的功效,不仅仅体现补脾胃上面,还体现在补肾功效上,所谓“人食五谷而化精”,就是说,五谷都具有养精气,补肾气的作用,但五谷当中,数小米的补肾功效最强。

明代名医李时珍就曾经说过:粟(小米)之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就是说,小米性质偏寒,五味上是略带点咸味的,大家都知道,咸味入肾,所以小米还具有益肾气、补元气的功效,因此李时珍称它为肾之谷。

适宜人群: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人。中风、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出现肌肉无力、抽筋、记忆力衰退、神经错乱、抑郁症、幻觉等症状的人群。

二、立秋养生吃小米

立秋养生吃什么?立秋养生食物有很多,小米是其中之一,小米能够健脾养胃,脾胃不好的人可以多吃些小米。

立秋,从这个节气开始逐渐转凉。秋从字形上看,一边是禾,禾是中国人歷史最悠久的主食,即是我们今天说的小米,古人称为“粟”。

粟的药用价值在于能够补肾气,除胃热。立秋的时候,火未全消,且早晚寒气渐起,而感受寒凉的人,往往容易腹泻,这时喝点小米粥是最好的了。老人和小孩子脾胃虚弱,小米也是补益的佳品。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操练士兵,以保家卫国。此时,不论朝廷还是民间,都会在立秋收成之后,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上苍与祖先,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穀,以庆祝五穀丰收。

立秋又称交秋,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馀威,天虽炎热,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是阳降阴生之季了。年轻人对这季可能不是很有感觉,但年老体虚的人则要开始在早晚频繁地加减衣服了。

在养生上,立秋作为秋天的开端,此时自然界的阳气变化也从“长”的状态转向“收”的状态。立秋饮食调养宜补养脾胃,这样做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为冬季储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

民谚有“秋瓜坏肚”,指的是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夏令大量食瓜虽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立秋之后应慎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胃喜暖,胃暖了才能腐熟食物,如果胃吃了太多生食就会凝住,这样胃就容易受伤,胃伤了,脾的运化也会受到影响。中医五行归类里在夏和秋之间有个长夏,属土,对应脏腑为脾胃。

立秋以后,秋分之前,外暑阳仍炽,内微阴渐生,这时最宜调节脾胃。所以要提醒大家的就是这个时期少食生冷食物,尤其是瓜果,一是要卫生,二是要适量。那这个量究竟是多少呢?就是“量腹”。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体壮年轻的多吃点可能没事,但是老幼体虚的人,不能贪嘴。

保养脾胃应该吃些什么?

秋为金,金主燥,燥表现在人体就是毛髮枯焦,皮肤乾涩,大便秘结,喉乾易咳等。为了避免出现这些情况,就要吃些甘滑的食物。“甘之以悦脾性,滑之以舒脾阳。”木酸、火苦、肺辛、肾咸、脾甘,多吃甘味的食物的对脾很有好处。

小米的功效

小米味甘性平、凉,入脾、胃、肾经,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煮小米粥时,待到粥熟后稍稍冷却沉淀,可以看到粥的最上层浮有一层细腻的黏稠物,这就是粥油,具有保护胃黏膜、补益脾胃的功效,最适合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食用(新米的补益效果优于陈米)。

中医:和胃补中

中医认为小米“和胃补中”,能开肠胃、补虚损、益丹田,可用于气血亏损、体质虚弱、胃纳欠佳者进补,适于产妇乳少、产后虚损而引起的乏力倦怠、饮食不香,可用小米加红糖来调养身体。体弱者可加阿胶红枣杞子煮食。

《本草纲目》说,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有清热解渴、健胃除湿、和胃安眠等功效,内热者及脾胃虚弱者更适合食用它。有的人胃口不好,吃了小米后能开胃又能养胃,具有健胃消食、防止反胃、呕吐的功效。小米能够解除口臭,减少口中细菌的滋生。小米中营养含量丰富,其中色氨酸的含量为穀类的首位,色氨酸有调节睡眠的作用。睡前服用小米粥可使人安然入睡。小米因富含维生素B1、B2等,还具有防止消化不良及口角生疮的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小米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并不比大米更好,因为小米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并不理想,赖氨酸过低而亮氨酸又过高,所以不论是产妇,还是老弱人群,都不能完全以小米为主食,应注意搭配,以免缺乏其他营养。小米含糖也高,每百克含糖72.8克,产热量比大米高许多。

立秋养生吃小米,小米能健脾养胃,很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但是,也不能完全把小米当成主食来吃,还是要注意营养搭配。

三、推荐几个小米食疗食谱

 1、小米红糖粥

小米100克,放沙锅中加水适量煮粥,加适量红糖,米熟后食用。用于体弱者补益或产后气血不足的调补。

2、小米南瓜粥

下锅后待到小米开花,南瓜煮化时,可以用勺子稍稍搅动,南瓜很轻松的就散碎,可以使粥口感更细腻、粘稠。

3、小米山药大枣

小米100克,怀山药30克,大枣5枚,红糖30克,共煮粥食用。可健脾胃、益气血。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之泄泻及气血不足体质的补益。

4、小米芝麻糊

小米500克磨面,炒黄,芝麻180克炒黄打碎,每次取小米面30克,芝麻10克,白糖酌量,白开水300毫升调服,早晚各1次。

5、小米山药糊

小米与怀山药等量,炒黄,共研细末,加水煮糊调白糖食用,用于小儿调养或小儿消化不良。

6、小米黄芪粥

小米50克,大红枣15枚,黄芪15克煮粥,加红糖适量食用。主治产后体虚。

7、小米半夏汤

小米15克,制半夏4~5克,水煎服。适用于脾胃不和引起失眠。

四、小米食用禁忌有哪些

1、虚寒与气滞体质的人要少吃小米。由于小米性稍偏凉,气滞者和体质偏虚寒、小便清长者不宜过多食用。

2、小米熬粥不仅好吃,而且营养丰富、全面,具有有补肾气、益腰膝的功效。但是不少人都忽视了小米粥中的米油,其实这些米油滋补力非常好。想要获得优质的粥油,煮粥所用的锅必须刷干净,不能有油污。煮的时候最好用小火慢熬,而且不能添加任何佐料。

3、新鲜的五谷杂粮才具有最旺盛的生命力,其营养成分也最丰富。所以大家在熬制小米粥的时一定要尽量选择新鲜的小米。新鲜的小米粥胃黏膜有保护作用,适合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服用,而贮存过久的陈旧小米则有致溃疡的作用。所以熬粥所用的米必须是优质新米,否则小米粥的滋补作用会大打折扣。

4、小米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并不比大米更好,所以不能完全以小米为主食。通过食用小米补充营养的时候要注意搭配其他的食物,熬制小米粥的时候也可加入红豆、绿豆、花生豆、红枣等,营养更全面。

小米 小儿消化不良 更多>>
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
食物与运动热量消耗转换更多运动>>
相关菜谱
大厨艺首页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