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 名菜 食材 百科 健康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首页 养生 > 养生保健 > 正文

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 造成它的原因有哪些

一、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有哪些

潜伏期4~15天,一般为9~11天。成人可更长。起病急缓不一。约40%患者有前驱症状,历时4~5天,如全身不适、乏力、头痛、纳差、恶心、稀便、畏寒等,本病的症状虽多样化,但大多数可出现较典型的症状。

(一)发热体温高低不一,多在38~40℃之间。热型不定。热程自数日至数周,甚至数月。可伴有寒战和多汗。中毒症状多不严重。

(二)淋巴结肿大见于70%的患者。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部次之。直径1~4cm,质地中等硬,分散,无明显压痛,不化脓、双侧不对称等为其特点。消退需数周至数月。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引起腹痛及压痛。

(三)咽痛虽仅有半数患者主诉咽痛,但大多数病例可见咽部充血,少数患者咽部有溃疡及伪膜形成,可见出血点。齿龈也可肿胀或有溃疡。喉和气管的水肿和阻塞少见。

(四)肝脾肿大仅10%患者出现肝肿大,肝功能异常者则可达2/3。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但转为慢性和出现肝功能衰竭少见。50%以上患者有轻度脾肿大,偶可发生脾破裂。检查时应轻按以防脾破裂。

(五)皮疹约10%左右的病例在病程1~2周出现多形性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亦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一周内隐退,无脱屑。

(六)神经系统症状见于少数严重的病例。可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周围神经根炎等。90%以上可恢复。

其它尚有肺炎(5%)、心肌炎、肾炎、眼结膜充血等。

病程多为1~3周,少数可迁延数月。偶有复发,复发时病程短,病情轻。本病预后良好,病死率仅为1~2%,多系严重并发症所致。

二、引起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原因是什么

本病的发病原理尚未完全阐明。病毒进入口腔后可能先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增殖,后侵入血液导致病毒血症,继之累及淋巴系统和各组织器官。由于B淋巴细胞表面具有EBV受体,故极易受累。B淋巴细胞感染后增生活跃,其抗原性发生改变,后者可引起T淋巴细胞防御反应,形成细胞毒性效应细胞直接破坏受染的B细胞。这种细胞免疫反应是本病病程呈自限性的重要因素。B细胞受破坏后释放自身抗原,激发自身抗体的产生,从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本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淋巴网状组织的良性增生。肝脏有各种单核细胞浸润,枯否氏细胞增生及局灶性坏死。脾肿大,脾窦及脾髓内充满变形淋巴细胞。质脆、易出血,甚至破裂。淋巴结肿大,不形成脓肿,以副皮质区(T淋巴细胞)增生显著。全身其它脏器如心肌、肾、肾上腺、肺、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均可有充血、水肿和淋巴细胞浸润。首先侵入口咽部上皮细胞和唾液腺的管状上皮,目前研究认为EBV亦可直接侵入扁体隐窝。EBV在其中不断的增殖浸润、集结,导致咽炎、扁桃体炎等症状。同时逸出的EBV颗粒即能侵入上皮细胞下循环内的B淋巴细胞(B细胞),因为这些细胞膜上具有EBV的受体(C3d)。感染的B淋巴细胞随之进入全身血流和整个淋巴网织系统,包括各种脏器。临床出现病毒血症、发热和全身症状,淋巴结因滤泡增生而肿大,随后肝、脾也遭累及和出现病变。

在感染的B细胞内不断大量的转化和多克隆活化,促进B细胞大量多克隆增殖,新的病毒颗粒从细胞周期性溶解中逸出,不断进入血流,侵入其它B细胞。早期血流内的B淋巴细胞内可检出有EBV抗原(+)的比约为1:10000,在恢复期减为1:10000000(Cohen)。感染的B细胞因受EBV的作用,细胞膜发生抗原性变化,能激活T细胞的大量增殖,即反应性T细胞并在血流内大量出现,这就是血流中稍后所见的异常淋巴细胞,但其中也包括增多的NK细胞。体内因感染的B细胞和反应性T细胞的大量存在,从而引起全身一系列的复杂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受感染的B细胞能转化产生多种特异性抗体和释放多种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M、IgG,其它有IgA、IgE等),这也为体外实验所证实。此外,EBV的核抗原(EBNA)部分可不进行病毒复制,而形成附加体(episome)附着于部分B细胞和鼻咽部上皮的细胞核内,或与宿主细胞的DNA整合,使细胞发生遗传性改变,随着细胞的增殖而不断地传与子代细胞(Jenson)。亦有认为B细胞是EBV的惟一感染贮源(Cohen),这种细胞也称永生细胞(immortalizingell)。它们非常重要,因为其中病毒抗原不仅能逃避免疫监视并能不受抗病毒药物的影响。长期甚至终生在细胞核内潜伏或在适当条件下,再度形成完整病毒,间歇地从唾液中排出。少数病例甚至出现恶性增殖或发展成致癌因素。

反应性:T细胞中大量为CD8细胞(T8,细胞毒性T细胞),少数为CD4细胞(T4,辅助诱导T细胞),其它尚有NK细胞。血流中正常T4/T8细胞数比例应为2:1,此时出现严重比例倒置(Jenson)。因T8细胞对靶细胞(感染的B淋巴细胞)有细胞毒和抑制效应,能杀伤并能抑制B细胞的增殖和形成抗体,此外加上NK细胞和中和抗体等作用,这样使受感染的B细胞逐渐减少和消失,反应性T细胞也相应随之减少逐渐恢复正常,这就形成了IM良性循环的自愈过程。

病理变化:在肿大的淋巴结、脾脏和肝脏中,出现淋巴母细胞系(lymphoblastoidcelllines)中的淋巴单核细胞大量良性增生和广泛地组织浸润、集结,使失去正常结构,这是IM的基本病理特点。

肝脏的浸润细胞分布在汇管区,并向肝窦发展。肝巨噬细胞(<SPAN>Kupffer细胞)增多,但是肝细胞除个别肝坏死的病例外,外形仍能保持正常。淋巴结浸润集结区主要在T细胞分布的副皮质区,较少在B细胞分布的发生中心部位。脾脏的浸润区在脾窦和脾髓区内,其中有部分细胞内的形态模糊不清。

在全身各脏器中血管的周围和淋巴组织内,也可有正常或异常的淋巴细胞浸润、集结或出现局限性病灶。这是多脏器可以发展成病变的基础。因此值得注意。

三、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手段是什么

本病的治疗为对症性,疾病大多能自愈。急性期特别是并发肝炎时应卧床休息。抗生素对本病无效,仅在咽部、扁桃体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加选用,一般以采用青霉素G为妥,疗程7~10天。若给予氨苄青霉素,约95%患者可出现皮疹,通常在给药后1周或停药后发生,可能与本病的免疫异常有关,故氨苄青霉素在本病中不宜使用。

有认为甲硝唑及氯林可霉素对本病咽峡炎症可能有助,提示合并厌氧菌感染的可能,但氯林可霉素亦可导致皮疹。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咽部及喉头有严重病变或水肿者有应用指征,可使炎症迅速消退,及时应用尚可避免气管切开。激素也可应用于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心肌炎、心包炎等。

应随时警惕脾破裂发生的可能,及时确诊,迅速补充血容量,输血和进行脾切除,常可使患者获救。

阿昔洛韦(acyclovir)及其衍生物在体外试验中有拮抗EB病毒的作用,但此类药物不必常规地应用于一般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惟有伴口腔毛白斑病的艾滋病者以及有充分证据说明是慢性进行性EB病毒感染者可考虑应用此类制剂。

四、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象。血象改变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早期白细胞总数多在正常范围或稍低,发病1周后,白细胞总数增高,一般为(10—20)×109/L,高者可达60×109/L。单核细胞增多为主,占60%以上。异常淋巴细胞增多10%以上或其他绝对值超过1.0×109/L时具有诊断意义,血小板计数常见减少,可能与病毒直接损伤及免疫复合物作用有关。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多,最高可达30~50×109/L。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可达60%以上,其中异型淋巴细胞可在10%以上。病初起时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发病后10~12天白细胞总数常有升高,高者可达3万~6万/mm3,第3周恢复正常。在发病的第1~21天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10%~20%或更多),依其细胞形态可分为泡沫型、不规则型、幼稚型等三型。这种异常细胞可能起源于T细胞,亦可见于其他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水痘、腮腺炎等,但其百分比一般低于10%。血小板计数可减少,极个别患者有粒细胞缺乏或淋巴细胞减少,可能与人体异常免疫反应有关。

血清学检查

(1)嗜异凝集试验:患者血清中出现IgM型嗜异性抗体,能凝集绵羊或马红细胞、阳性率达80%—90%,效价高于1:64经豚鼠肾吸收后仍阳性者,具有诊断意义。5岁以下小儿试验多为阳性。嗜异性凝集试验(heterophilagglutinationtest)是一标准的诊断性试验,其原理为患者血清中常含有属于IgM的嗜异性抗体可与绵羊或马红细胞凝集。该试验在病程早期即呈阳性,约为40%,第二、三周阳性率分别可达60%及80%以上,恢复期迅速下降。正常人、血清病患者、淋巴网状细胞瘤、单核细胞白血病及结核病等患者。血清中也可出现嗜异性抗体,可用豚鼠肾和牛红细胞吸收试验加以鉴别,一般认为经豚鼠肾吸收后的滴定效价在1:64以上者具有诊断意义。嗜异性凝集试验的阳性率达80%~90%,其原理是病人血清中常含有属于IgM啫异性抗体,可和绵羊红细胞或马红细胞凝集。抗体在体内持续的时间平均为2~5个月。较晚出现啫异性抗体者常常恢复较慢。少数病例(约10%)的嗜异性凝集试验始终阴性,大多属轻型,尤以儿童患者为多。

(2)EBV抗体检测:用免疫荧光法和酶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VCAIgA和EAIgG,VCAIgM是新近EBV感染的标志,EAIgG是近期感染或EBV复制活跃的标志,均具有诊断价值。正常人、血清病患者以及少数患淋巴网状细胞瘤、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等患者,其嗜异性凝集试验也可呈阳性结果(除血清病外,抗体效价均较低),但可用豚鼠肾和牛红细胞吸收试验加以鉴别。

正常人和上述各种患者(血清病患者除外),血中嗜异性抗体可被豚鼠肾完全吸收或被牛红细胞部分吸收,而本病患者血中嗜异性抗体可被豚鼠肾部分吸收和牛红细胞完全吸收,而血清病患者血中抗体可被两者完全吸收。嗜异性凝集素效价从1∶50~1∶224均具有临床价值,一般认为其效价在1∶80以上具诊断价值。若逐周测定效价上升4倍以上,则意义更大。近年来采用玻片凝集法,用马红细胞代替绵羊红细胞,出结果较试管法快,比较灵敏。约30%患者可并发咽峡部性链球菌感染。急性肾炎的发生率可高达13%,临床表现似一般肾炎。脾破裂发生率约2%,通常多见于疾病的10-21d内。约6%的患者并发心肌炎。

(3)EBV抗原检测:Southern印迹法可检测整合的EBVDNA,原位杂交科确定口咽上皮细胞中EBV的存在聚合酶链反应可敏感、快速、特异地检出标本中的EBVDNA。

单核细胞增多症 单核细胞 蛋白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更多>>
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
大厨艺首页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