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 名菜 食材 百科 健康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首页 乳腺癌 > 乳腺癌常识 > 正文

易误诊为乳腺癌的非哺乳期乳腺炎乳腺炎

50%患者为未婚未育女孩

临床发现,以前患乳腺炎的基本都是哺乳妇女,现在情况大为改观,非哺乳期乳腺炎这种较“冷僻”的病发病人群已经逐渐超过了哺乳期乳腺炎。近年来,随着孕期和产褥期卫生知识的普及,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已呈下降趋势,而非哺乳期乳腺炎则呈上升趋势。

本病发病高峰年龄在20岁~40岁,但50%以上的患者为未婚未育的年轻女性。因为人的各个生理时期均可发生乳腺炎症,所以非哺乳期乳腺炎囊括了婴儿期、青春期、绝经期和老年期,而婴儿期及青春期的乳腺炎常是体内激素失衡引起的。“我们一般所指的非哺乳期乳腺炎主要是指成人非哺乳期的乳腺炎,出现乳房肿胀、隐痛或出现结节,是一种非细菌性、有自愈过程的炎症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此病可分为三种临床类型:

乳房肿块型:逐渐出现乳房肿块,微痛或无痛,皮肤无红肿,肿块边界尚清楚,无发热史。此型常被误诊为乳腺癌。

急性乳房脓肿型:患者突然出现乳房痛及脓肿形成,部分病例脓肿可自行穿破、流脓。局部表现剧烈、急骤,但全身炎症反应较轻,中度发热或不发热。少数病例白细胞增多不明显。

慢性瘘管型:常有乳房反复炎症及疼痛史,部分病例可有手术引流史。瘘管可与乳头附近的输入管相通,经久不愈,严重者多发瘘管及乳房变形,且常有反复流脓及乳房内或在瘘管周围出现炎性肿块。

非哺乳期乳腺炎易被误诊为乳腺癌

此病易反复发作,一时溃烂一时又可能痊愈,进而可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由于其发病隐匿且反复发作,诊断困难大,尤其难以与乳腺恶性肿块区别。如治疗不当,此病甚至可能长期不愈。

临床上,不少患者患有非哺乳期乳腺炎后竟被医生诊断为乳腺癌,有的甚至遭遇“肿瘤切除手术”的待遇。二者外部触摸都可能摸到肿块,它不同于一般炎症的“红热肿痛”四大特征,虽然伴有疼痛,但却不会出现皮肤变红,这也是它迷惑人们认为不是炎症是肿瘤的一大因素。

凡青、中年女性在非哺乳期出现乳房急性脓肿、炎性肿块及慢性反复发作的瘘管,经久不愈,很可能为非哺乳期乳腺炎作祟,如果使用消炎药一周后,肿物会缩小1/3以上,基本可以排除乳腺癌可能,因为肿瘤不可能通过消炎药治疗就如此变化。据介绍,乳腺癌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病程呈进展性、肿块坚实、边界不清,常有皮肤粘连及乳头内陷,易有腋淋巴结转移,肿块局部皮肤无红肿及疼痛,不发生脓肿。以上特征常可用于二者鉴别。但个别病例,仍需依赖病理切片作最后确诊。目前,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常用诊断手段包括B超检查、细针穿刺活检和病理检查。

不同原因引起的非哺乳期乳腺炎在治疗上也迥然不同:

炎性肿块型:只要炎症局部良好,即使有中央脓肿形成,还是应力争早日切除肿块及周围的扩张导管。

急性脓肿型:应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进行脓肿引流术。术中如见扩张的导管内有脓液流出,应作适度搔刮,刮除病变的导管。单纯切开引流易复发。

慢性瘘管型:可作瘘管切开,扩大引流,或彻底切除瘘管及周围炎症组织和扩张的导管。尽量保留乳房。当久治不愈的瘘管伴乳房严重变形者,可以考虑作皮下乳房切除术或全乳切除术。部分年轻患者可同期或择期作乳房再造术。

了解急性乳腺炎的自我护理

这种病的病原诊断一直不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乳头内陷或畸形:因导管开口的异常、狭长或扩张,继发炎症感染

乳腺导管扩张:在正常状态下,仅仅是人体乳腺导管开口处覆盖鳞状上皮,如果导管扩张,鳞状上皮甚至可能覆盖导管内壁,其角化碎屑和脂质分泌物阻塞管腔从而刺激管壁产生炎症反应。

另外,外伤性脂肪坏死也是原因之一。而目前研究认为,厌氧菌的特殊感染可能也是重要病因之一。研究表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乳管内存在大量的致病菌,而且厌氧菌是需氧菌的两倍,以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为主,由多种菌共同致病。

哺乳期 乳腺炎 腺癌 脂肪 脂肪 更多>>
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
食物与运动热量消耗转换更多运动>>
相关菜谱
大厨艺首页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