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 名菜 食材 百科 健康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首页 养生 > 部位养生 > 正文

化脓性中耳炎用手术吗 引发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原因

一、化脓性中耳炎需要做手术吗

化脓性中耳炎用手术吗 引发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原因

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去除病因为其治疗原则。全身治疗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务求彻底治愈。一般可用青霉素类、头孢类等药物。如早期治疗及时得当,可防止鼓膜穿孔。规模穿孔后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参照其结果改用敏感的抗生素。抗生素需使用10天左右,注意休息,疏通大便。全身症状重者给以补液等支持疗法。小儿鼓膜较厚,不易穿孔,为避免感染蔓延至颅内必要时可考虑鼓膜切开术,通畅引流缩短病程,防止并发症。若出现乳突气房融溃积脓时,应及时行乳突切开术。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程超过6~8周,病变侵及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造成不可逆损伤称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儿童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往往需要待患儿咽鼓管功能改善后手术治疗。

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怎么回事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见的病因有:

 1.急性炎症迁延不愈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获得彻底的治疗,或细菌毒力强,患者的抵抗力低,病变迁延至慢性,此为常见原因。

 2.咽鼓管功能异常

咽鼓管功能异常,导致乳突气化不良,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乳突气化不良者居多,但其确切关系尚不清楚。

3.病变严重、深达骨质

急性坏死性中耳炎,病变深达骨膜及骨质,组织破坏严重。

 4.邻近器官病变

鼻部或咽部的慢性病变,如腺样体肥大、慢性扁体炎、慢性鼻窦炎等反复发作导致中耳炎症的反复发作。

 5.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能力低下

急性传染病,合并有慢性病,或营养不良及贫血等,如猩红热、麻疹、肺结核等,特别是婴幼儿,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能力低下,使急性中耳炎易演变为慢性。

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检查诊断

 检查

1.鼓膜穿孔

鼓膜穿孔是最常见的体征,只要仍存在中耳的感染,穿孔就难以愈合。鼓膜穿孔可分为中央型和边缘型两种,前者指穿孔的四周均有残余鼓膜环绕,不论穿孔位于鼓膜的中央或周边;后者指穿孔的边缘已达鼓沟,该处无残余鼓膜。穿孔可位于鼓膜的紧张部或松弛部,也可两者均受累。不同部位的穿孔,往往与中耳炎的形成机制有一定关系。

2.听力学检查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传导性、混合性或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

3.影像学检查

颞骨高分辨率CT是评价慢性化脓性病变性质及范围的有效工具。通过影像学检查,我们可以了解乳突的气化程度、听小骨的状态,中耳的各个部位及病变的范围。

 诊断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包括鼓膜的穿孔,中耳腔的活动性感染,病程持续数周或更长。感染时脓液可很多,流出耳道,或很少仅可通过耳内镜或显微镜才可发现。这类疾病常见于咽鼓管功能不佳的患者,听力下降是常见的症状。按照传统的中耳炎的分型,由于各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在预后及处理原则上不同,因此还必须在结合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对病变的类型作出明确诊断。

四、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术后护理

1、活动与休息 手术当日取平卧,头偏向健侧,术耳朝上。术后第一天,如无异常反应,可让患者取坐位或下床活动并逐渐扩大活动范围。施行人工钛质听骨链重建术或镫骨撼动术后,患者应绝对卧床3d,尽量减少头部运动,防止听骨移位,影响手术效果。但可做四肢及躯体的轻微运动,预防褥疮。3d后患者可起身适当活动,但仍不可剧烈运动。患者长时间卧床后起身常会出现头晕,应向患者解释清楚,消除其忧虑,并搀扶患者在床边静坐片刻,待头晕消失,再做简短步行,使其逐步适应,切忌操之过急。

2、观察术耳出血及敷料包扎情况。渗血较多及时报告医生,查明原因,采取措施。保持敷料清洁,一般24~48h后更换耳外部敷料,术后8d拆除缝线。

3、术后密切观察有无眩晕、恶心、呕吐、面瘫眼球震颤、头痛、意识障碍、昏迷等颅内并发症的症状出现,同时鉴别是内耳刺激症状(有眩晕、恶心、呕吐),还是麻醉副作用(只有恶心、呕吐)。如术后患者立即出现面瘫时,可能为手术损伤面神经或má醉药暂时阻滞,应立即报告医生。

4、遵医嘱按时静滴抗生素2/日,通常应用7-10d,以预防或控制感染。一旦发现切口红肿、溢脓、耳内剧痛,应及时报告医生,更换敏感抗生素。

5、作鼓室成形术者术后注意保暖,禁止擤鼻,打喷嚏,必要时张口呼吸,以免气流把未长好的传音结构吹脱,使手术失败。术后1周可给1%*滴鼻,必要时行咽鼓管吹张术,防止鼓室粘连。吹张过程用力要轻。

6、洗头、洗澡时,耳道用干棉球堵住,以免水进入耳内。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 更多>>
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
大厨艺首页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