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 名菜 食材 百科 健康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首页 养生 > 幼儿保健 > 正文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如何引起的 怎样鉴别小儿支气管肺炎

一、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病因有哪些

能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均可诱发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但以细菌和病毒为主,其中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RSV最为常见。一般支气管肺炎大部分由于肺炎球菌所致,占细菌性肺炎的90%以上,其他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流感杆菌,大肠埃希杆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则较少见,肺炎球菌至少有86个不同血清型,都对青霉素敏感,较常见肺炎球菌型别是第14,18,19,23等型。

有毒力的肺炎球菌均带荚膜,含有型特异性多糖,因而可以抵御噬菌作用,而无症状的肺炎球菌致病型的携带者在散播感染方面起到比肺炎病人更重要的作用,此病一般为散发,但在集体托幼机构有时可有流行,β溶血性链球菌往往在麻疹或百日咳病程中作为继发感染出现,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小儿重症肺炎的常见病原菌,但白色葡萄球菌肺炎近几年来有增多趋势。

流感杆菌引起的肺炎常继发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或败血症,3岁以前较为多见,大肠埃希杆菌所引起的肺炎主要见于新生儿及营养不良的婴儿,但在近年来大量应用抗生素的情况下,此病与葡萄球菌肺炎一样,可继发于其他重病的过程中,肺炎杆菌肺炎及铜绿假单胞菌肺炎较少见,一般均为继发性,间质性支气管肺炎大多数由于病毒所致。

二、怎样鉴别小儿支气管肺炎

(一)一般症状

起病急骤或迟缓。在发病前可先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数日,骤发者常有发热,早期体温在38~39℃之间,亦可高达40℃,多为弛张热或不规则热。体弱婴儿大都起病迟缓,发热不明显或体温低于正常。

(二)呼吸系统症状

咳嗽较频,早期呈刺激性干咳,极期咳嗽反略减轻,恢复期转为湿咳。剧烈咳嗽常引起呕吐。呼吸急促,呼吸频率每分钟可达40~80次。重症患儿可出现口周、鼻唇沟、指趾端紫绀、鼻翼扇动及三凹征。

肺部体征早期不明显,可有呼吸音粗糙或减弱,以后可听到中细湿罗音,以两肺底及脊柱旁较多,于深吸气末更明显。由于多为散在性小病灶,叩诊一般正常,当病灶融合扩大,果及部分或整个肺叶时,可出现相应的实变体症。如发现一侧肺有叩诊浊音及(或)呼吸音减弱,应考虑胸腔积液或脓胸。

三、小儿支气管肺炎饮食应注意哪些

 (一)护理

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室温维持在20℃左右,湿度以60%为宜。给予足量的维生素和蛋白质,经常饮水及少量多次进食。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经常变换体位,减少肺淤血,以利炎症吸收及痰液的排出。为避免交叉感染,轻症肺炎可在家中或门诊治疗,对住院患儿应尽可能将急性期与恢复期的患儿分开,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分开。

 (二)氧气疗法

是纠正低氧血症,防止呼吸衰竭和肺、脑水肿的主要疗法之一。因此,有缺氧表现时应及时给氧。最常用鼻前庭导管持续吸氧,直至缺氧消失方可停止。新生儿或鼻腔分泌物多者,以及经鼻导管给氧后缺氧症状不缓解者,可用口罩、鼻塞、头罩或氧帐给氧。给氧浓度过高,流量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容易导致不良副作用,如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晶体后纤维增生症等。严重缺氧出现呼吸衰竭时,应及时用呼吸器间歇正压给氧或持续正压给氧以改善通气功能。

(三)抗菌药物治疗

抗生素主要用于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及有继发细菌感染的病毒性肺炎。治疗前应作咽部分泌物或血液、胸腔穿刺液培养加药敏试验,以便于针对性选用有效药物。在病原菌未明,对未用过抗生素治疗的患儿,应首选青霉素,每次20~40万U,每日肌内注射2次,直至体温正常后5~7天为止。重症者可增加剂量2~3倍,静脉给药。

四、正确对待小儿支气管肺炎避免走进治疗误区

治疗误区1:孩子捂得严严实实

冬季来了,有很多家长唯恐孩子感冒,早早就把孩子捂得严严实实。其实,孩子越捂越娇,抗寒能力差,反倒容易感冒导致小儿呼吸道感染。

治疗误区2:老不让孩子出门

孩子体内新陈代谢旺盛,如果过度限制他们到室外活动,由于室内温度过高,身上容易出汗,到了室外,在温差很大的情况下,就容易感冒。

治疗误区3:注射丙种球蛋白

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比较多,不仅有病毒、细菌,还有支原体等。每种病原体又可以分为若干型。所以,每次引起孩子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都可能是不同的。目前还没有研制出能有效预防小儿呼吸道感染的药物和疫苗。可以说,丙种球蛋白也不是仙丹妙药。况且注射丙种球蛋白还存在一定程度感染传染病的风险。

治疗误区4:一感冒,就用抗生素

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多为病毒,而目前还没有对付病毒的特效药。抗生素对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并无治疗作用,反而会对小儿产生毒副作用。

肺炎 支气管肺炎 小儿支气管肺炎 更多>>
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
大厨艺首页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