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湿气的食物有哪些
1、白扁豆
首推的就是有“长寿豆”之称的大白扁豆。它具有和胃化湿、健脾利水、止泻等功能,主治脾虚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赤白带下等症。白扁豆的补脾除湿效果极其理想,就是比较不容易熟,可以用高压锅压,提前泡一下更容易软烂。
2、芡实
芡实是滋补性强的食物,能健脾祛湿、固肾止泻,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优势。在苏东坡的养生之道中,就强调吃芡实。鲜芡实或干芡实泡水后可直接嚼服,也可将其和莲子、茯苓、山药一起煮成四神汤,具有健脾、利湿、补肾的功效,适合大部分人饮用。
3、鲫鱼
鲫鱼有健脾利湿的功效,适用于脾虚食少、虚弱乏力、消渴引饮、浮肿、小便不利等病症。鲫鱼可以健脾利湿,且含动物蛋白质比较丰富,对脾胃不和有帮助,与薏米等其他可健脾利湿的食材配合食用,效果更佳。
4、玉米
玉米性味甘平,健脾开胃,利水通淋。适合患有水肿及淋症的人士。建议用玉米煎汤代茶,最好加入玉米须同煮;亦可配冬瓜皮、赤小豆等同用。此汤具有调中开胃、降浊利尿等功效,适用于尿路结石或慢性肾炎水肿、高血压、食欲不振等症。
5、黄瓜
黄瓜味甘性凉,具有清热利水、解毒的功效。对胸热、利尿等有独特的功效,对除湿、滑肠、镇痛也有明显效果。但是黄瓜偏寒,脾胃虚寒、久病体虚者宜少吃。有肝病、心血管病、肠胃病以及高血压的人,不要吃腌黄瓜。
6、葱、姜、蒜
在春天里,万物生发,本身就应该多吃一些葱、姜、蒜。而针对体内的湿气,我们还可以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辣辣的姜汤,用姜汤的绝妙效用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待到全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二、去湿气的食疗方
1、薏米粥
薏米粥既可以当做是药材也可以当做是一种主食,甚至于可以泡茶喝。不仅能够养人,令身体百病不侵,同时还未到鲜美。薏米味道甘甜,具有很好的利尿消肿。祛除湿气、排毒养颜的作用。
将适量的薏米洗干净之后再水中浸泡半个小时,然后放入锅中熬煮,煮成粥之后就可以起锅食用了。
2、红豆粥
红豆去湿气的作用同样明显,未到甘酸,具有很好的保健脾胃、利尿消肿的作用,长期服用还能够补血,令肌肤容光焕发。
将红豆洗干净,然后和适量的薏米一起放入锅中,随后熬煮成粥;在起锅之前根据个人的口味加入适量的白糖,这样就可以直接食用了。
3、淮山煲汤
淮山具有利尿、去湿气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哪些由于体内湿气过重导致水肿的患者最为有效。不过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如果原本就是尿频的患者,最好还是不要大量、长期食用。
去湿气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做好日常的自我检查工作。如果出现了肠胃消化不良、没有胃口和精神、斑点加重等等的情况,那么就有可能是体内湿气过重了。这个时候应该适当的加强锻炼,并且科学饮食,令我们的身体重新恢复健康。
三、如何快速湿气
其实,我们体内对于外界的改变自有一套调节功能,但是由于生活习惯等等的因素,导致体内会出现阴阳不平衡的现象,令湿气没有及时的排除体内。由于湿气越积越多,最终影响生理健康。去湿气的方法最重要的还是科学饮食,多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这样才能够令体内的肠胃功能恢复正常,体内的水分代谢也回到正常正常情况中。
第一:多运动
缺少运动的人常常会感觉到四肢无力、身体困倦,这样就会导致越来越不爱运动。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导致体内的湿气越聚越多,长久以往,湿气就会侵入而偶们的脾胃、五脏六腑等等,最终导致体内的平衡被打破,身体出现一些列的疾病。
多运动不仅能够祛除体内的湿气,同时还能够有效的缓解压力,令我们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同时还能够加快体内各个器官的运转,加快体内湿气排除的速度。运动的选择范围非常的广泛,例如游泳、爬山、骑自行车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方法。在排除湿气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增强体内的气血循环,对于增强身体抵抗力有着很好的效果。
第二:科学饮食
“药补不如食补”这句话用在去湿气的情况下同样适用。去湿气的方法有很多,但是从饮食方面着手,是非常有效和安全的一种。所谓科学饮食就是要均衡并且适量的摄取食物,不能够暴饮暴食,同时也不能够节食,日常的饮食习惯也要遵守不偏食、挑食,这样才能够调理好肠胃系统,最终导致体内的水分代谢恢复正常。
日常的饮食最好做到科学,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少吃油腻食物,因为油腻食物会导致我们的肠胃消化出现问题,甚至出现消化不良、发炎等等的问题;同时油炸食品等等也要少吃,因为这会导致体内分泌出过多的过氧化物,不利于肠胃健康;生冷的食物也是绝对要少碰的,因为这些食物非常容易导致肠胃消化不良。常见的生冷食物有很多,例如西瓜、沙拉、白菜等等,这些食物在日常摄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适量,或者是搭配一些能够降低寒性的食物。
第三:降低环境湿气
湿气过重不仅仅是因为体内的气血平衡出现了问题,也有可能是外界环境造成的。如果我们长期处在一个潮湿、阴气中、寒冷的环境中,那么就很容易导致外界的湿气入侵我们的体内,最终导致身体湿气过重,引起一些列的疾病。
由于外界环境造成的体内湿气过重,有什么去湿气的方法呢?具体应该注意一下几条:
1、不穿潮湿的衣物;
2、洗完澡后要及时的擦拭干净身体和头发;
3、不要直接睡在地板上,特别是炎热的夏天,否则不仅仅是导致湿气过重,还有可能出现风湿;
4、注意卧室的空气流通,多开开窗户透气;
5、最好不要再阴雨天出门。
第四:使用葱、姜、蒜去湿气
如果世道去湿气的方法,那么常见的一些葱、姜、蒜就不得不提。葱、姜、蒜虽然是三种常见的调味品,同时还具有非常有效的药用价值。我国很多的中医著作上都有着详细的记载,是几味不可多得的中草药。
葱、姜、蒜的使用方法有很多,常见的就是用老姜熬水,这样的姜汤可以有效的排出体内的湿气,令我们的身体快速发汗,有效的缓解体内湿气过重的情况。其他的调味品也是可以使用这些方法的,特别是淋浴之后可以有效的预防患上感冒的情况。
四、去湿气喝什么茶
1、陈皮茯苓茶
做法:茯苓5克,陈皮2克。茯苓、陈皮洗净,放人保温杯中,在杯中冲入热水,等待5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健脾利湿,化痰减肥,健脾燥湿,化痰祛脂。
2、枸杞薏米茶
做法:薏米300克,枸杞子一把,红枣2-3颗,冰糖、水适量。将买来的薏米拣出杂质,用清水淘净并控干水分;将薏米放入平底锅中,锅中不可放油,开小火翻炒烘焙薏米,直至炒出薏米香味即可关火;将红枣剖成两半或割开口子放入茶壶中,枸杞子可抓一小把放入,如喜欢甜味可放几颗冰糖,再放入焙好的薏米,冲入滚烫的开水,浸泡5-1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薏米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薏仁枸杞茶养肝明目又利水祛湿,宜在春季养生饮用。
3、二花蜜茶
做法:木棉花10克,槐花10克,蜂蜜适量。木棉花、槐花放入砂锅,加清水800ml,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5分钟,去渣留汁,调入蜂蜜即成。
功效:具有清热祛湿,凉血止痢的功效。尤其适用于有痔疮大便不畅或大便带血的人群饮用。
4、五花茶
做法:金银花、杭白菊、扁豆花、鸡蛋花、木棉花各15克、鲜土茯苓、苡米50克。将上述材料洗净后(鲜土茯苓宜斩成细块状),加入适量水,煎煮半小时即可饮用(根据口味可以加入适量冰糖调味)。
功效:选用的均为清热、解暑、利湿功效之花,使其功效不言而喻,再加入利湿、解毒、利关节的土茯苓,及健脾利水、清热、舒筋的苡米,使得本茶利湿效果更强。
5、茯苓薏米姜茶
做法:茯苓15-20g,薏米20g,生姜3片。茯苓、薏米用清水略洗一洗,放一碗半水,浸泡30分钟。加入生姜,点火,煮开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水差不多只有一碗时,关火,趁热喝。第二次喝的时候,继续加一碗水,煮开后煎20分钟。还可以再喝一次,继续加水,煎20分钟。
功效:茯苓不但去湿还健脾胃,再加上暖胃的姜,很适合胃不好、胃寒的人饮用。
6、木棉砂仁饮
做法:木棉花10克,春砂仁3克。上2味一同放入杯中,冲入沸水,加盖1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适用于春夏季感受暑湿后出现腹胀、不思饮食、四肢困重的人群保健饮用。
7、辛凉饮
做法:薏米30g、藿香3g、佩兰3g、白豆蔻仁3g,因为薏米很难用冲泡的方法来提取有效成分,先要用热水煎煮薏米半小时,然后用薏米汤来冲泡另外三种茶材即可。
功效:这四种植物向来被认为是祛湿的上品,暑湿季节服用可以帮助脾胃化解体内的湿气。同时,薏米具有补益脾胃的作用,可以增强脾胃抗湿的能力,避免湿气再次侵犯。
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
上面我们给大家介绍的一些饮品都是比较适合我们夏季去除湿热的饮品,我们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爱好来选择比较
许多实验表明,大蒜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对于肠道内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的抑制作用尤为显著,所以,大蒜在民
体内湿气过重,还会导致我们的食欲下降,浑身乏力,这时我们可以吃一些白扁豆,白扁豆,能够起到健脾祛湿,
鱼腥草煲汤方法1鱼腥草15克,倒扣草30克,半枝莲15克,益母草15克,车前草15克,白茅根30克,
脾属土,我们就把脾比作大地,睡觉时流口水,仅好比河流汛期河水上涨越出了河床,给大地带来水患,实际上还
去湿食物大推荐!很多人身体当中的湿气都是过重的,湿气过重会导致我们的身体健康受损也会出现很多的病症,
中医认为玉米须,甘平,能利水消肿,泄热,平肝利胆,还能抗过敏,治疗肾炎、水肿、肝炎、高血压、胆囊炎、
功效汤底是沈医师用5年工夫研究出来的秘方,分成去斑、调理、扶元三大类,下面又细分成清润、健脾去湿、滋
健康的身体不只是靠小小的无花果根就行的,还需要良好的习惯,如健康的作息时间,卫生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饮
去湿毒吃什么食物好?如何饮食?去湿毒常吃的食物有河蚬、河蚬、黄蚬...
健脾去湿吃什么食物好?如何饮食?健脾去湿常吃的食物有薏米、薏米、薏仁...
清热去湿吃什么食物好?如何饮食?清热去湿常吃的食物有小豆粥、糖水...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