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概要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伤寒论》价值贡献
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后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具体地说,《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伤寒论》养生学思想
(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八十一难》之语所云,仲景之学,是在继承了《内》《难》学术思想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因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张仲景便自然地以《内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作为指导思想,并且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并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气候的发展变化,才能得以生存,保持健康。
(2)重视保津液
其次表现在津液能驱逐病邪,削弱病势上。另外,津液能调整由病邪所致的功能失调并修复损伤。津液抗病作用及津液抗病思想在《伤寒论》中有也有充分反映。人们要想不得病或少得病,必须重视保护体内的津液,人若津液不充,则筋枯髓减,皮槁毛脆,脏腑虚弱,即易为病邪所害。
(3)饮食防病治病
在《伤寒论》112方中,一共使用饮食药物17种,这些饮食药物遍及81个方剂,占全书方剂总数的72.32%。其中还有不少纯以饮食药物命名的方剂,如十枣汤,猪肤汤等6方,加上药食合名的方剂(如干姜附子汤)共24方,占全书的21.43%。
(4)注意保胃气
在服药方法上亦强调保胃气。如他主张吃药时宜喝点粥,因为粥有内充谷气的作用,既可助胃气以扶正,又可助药力以祛邪。另外,张仲景继承并发展了《内经》,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这一理论,注重疾病时期的调理。如他立专篇讨论瘥后劳复问题,指出病愈时,脾胃气尚弱,尤需保胃气。
(5)增强机体免疫力
《伤寒论》中所用药物非常广泛,以《伤寒论》所用112方与93味药来看,有扶正祛邪免疫作用的人参、黄芪、白术、云苓、当归、甘草、大枣等药物的条文不下上百条。在其所载扶正祛邪药物中,多有增强免疫机能、调理脏腑、补养气血的作用。
第二卷为“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
伤寒的症状包括长期缓慢的发烧,可达39至40c(103至104f),其他症状有出汗、腹痛、肠胃炎、严
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16卷,后经晋代王叔和整理,将其中有关伤寒证治等原文重予编纂,北宋治平二年(1
”对于干姜的温中作用,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进行发挥,扩大了其适用范围,除用于脾胃虚寒所致
那么伤寒杆菌的形态及其染色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现在我们就来大家详细地讲解一下这个问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大家都知道,人类的80%以上的疾病都是由于细菌感染或者是细菌感染组织之后引起病变,所以才使得身体出现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封洞时间,多数学者考证认为在西夏时代,而他的发现距今仅一百年,且对《敦煌本伤寒论》
从方药治疗的药性分析,已概括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或单用、或数法结合应用、或分阶段论
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
对于杂病,我们要做到的不仅仅是医治,还要做到防御,平时多运动,健康饮食,做到均衡营养,早起早睡,保持
葱白也是不错的选择,我们知道葱白它能杀灭病菌,因此能帮助我们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对于预防和治疗感冒有很
伤寒杆菌吃什么食物好?如何饮食?伤寒杆菌常吃的食物有马齿菜、马齿苋...
伤寒吃什么食物好?如何饮食?伤寒常吃的食物有茶水、茶水、蚯蚓...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