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 名菜 食材 百科 健康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首页 儿科 > 儿童心理 > 正文

案例解析:社交困难的孤独症儿童儿童心理

天真烂漫的年纪本应该是自由欢乐的与小伙伴们玩耍,但有一些孩子,却不爱与同龄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似乎游离在交往的边缘。他们总会遇到一些交往问题。

情景1

贝儿是个早产儿,看上去有点弱不禁风,平时又由爷爷奶奶照顾,隔代的宠爱时刻包围着他,外婆更是不放心,每天中午都来接他回家午睡。今天,外婆来晚了。看到其他小朋友都在结伴玩耍,有的看书、有的下棋、有的画画,他也看中了一个玩具,是小柏的飞行棋,马上就想加入他们的游戏圈。可是,他刚一伸手,小柏就把他的手推开了,并且以不欢迎的语气说:“别动,你外婆就要来接你了。”贝儿只好讪讪地站在一旁,眼睛却不曾离开他们。这时,外婆恰好进来了,他便头也不回地回家去了。

分析

对孩子的关爱本是无可厚非的,像贝儿这样体弱的孩子确实更需要成人的关注与照料。然而,在上述案例中,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却无形中剥夺了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与权利,造成了孩子从伙伴群体中分离出来的情况,成了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孩子的行动和神态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内心确实存在交往的需要,然而,家长的出现使他马上放弃了这一需要竟会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本就吸引他的游戏。孩子自发产生的交往需要被完全扼杀了。

情景2

小西拿着一盒妈妈新买的飞行棋(这是我们班里体积最大、包装最精美的飞行棋了),高高地举在手里,一边摇晃,一边围着教室慢慢地转圈,似乎在观察别人的反应,似乎在召唤伙伴一起来玩棋,似乎在沾沾自喜自己的玩具有多神气。可是,他转了两圈,依然没有一个小朋友和他搭腔(因为别人已经组成小伙伴团体在玩自己的游戏了)。小西又看了一会儿,便来到一边,拿出自己的棋盘,一个人玩起了四个人的游戏。小洲正好路过,用手摸了一下小西的棋子,被小西一把推开了,棋子掉在地上,小西马上哇哇大哭起来,并坚持要小洲把棋子整理好才罢休。

分析

小西的行为一开始也让我觉得疑惑,仔细思考后才发现了原因。因为工作的关系,小西的妈妈常有机会来我们幼儿园,也常来看看自己的宝贝儿子。每次来都是她最快乐的时候,她总是急着张罗:“来,XX,你和小西玩吧!”“小西,XX最聪明了,你和他一起玩吧!”然后便会满脸喜悦地看着儿子游戏。而当妈妈不在时,小西便失去了目标,失去了伙伴。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在自己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成人可以提供帮助和指导,却万万不能代替孩子去交往。正是因为小西妈妈每次都代替孩子找游戏伙伴,代替孩子解决交往中的问题,才造成了孩子独立活动时不知道如何交往的后果。他宁可一个人玩虚拟的四人游戏,也不去尝试找个小伙伴。

情景3

冬冬在班里是个年龄偏小的孩子,也正因为如此,他常常处理不好与别人的关系。瞧,今天自由活动时,他又去下棋的小朋友那里捣乱,把棋子弄乱了,幸好下棋的孩子马上把棋子恢复好了,没有理睬他,也就没有引起争吵。他便又来到看书的辰辰那里,辰辰正和天天看着新带来的奥特曼书。没等冬冬把头伸到书前,辰辰就把书转到了另一边,并对天天说:“别给他看,等一会儿被他弄坏了,他妈妈很凶的。”天天也附和着这样说。冬冬听了不依不饶,伸手就要抢,辰辰和天天飞快地跑开了,只剩下冬冬茫然地瞪着眼睛。

分析

冬冬是个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孩子,但他也是个很活跃的孩子,什么时候他都不缺少玩伴,只要他想,便会加入别人的游戏,像上述案例中被人拒绝也是最近才有的事。我反思孩子们的表现,从他们的一句“他妈妈很凶的”话中,我看出了端倪。前几天,冬冬在攻击别人时,自己脸上也留下了一道指甲缝大小的伤痕。为此,他的妈妈对另一个孩子大发雷霆、厉声呵斥,令在场的所有孩子都目瞪口呆。虽然我们马上劝阻了她的粗暴行为,但孩子还是后怕地哇哇大哭。正是因为家长这次失去理智的举动,让所有的孩子都产生了排斥心理,使冬冬陷入了被孤立的境地。

<上一页12下一页>
儿童 孤独症 指甲 早产儿 更多>>
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
大厨艺首页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