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 名菜 食材 百科 健康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首页 养生 > 养生保健 > 正文

小儿厌食近九成因喂养不当

篇一:小儿厌食试试捏脊、摩腹

小儿厌食症临床表现为长期不思饮食或食欲减退甚至拒食、消瘦、脸色萎黄等,多见于1-6岁儿童,尤其是城市独生子女。由于长期饮食结构不合理,造成儿童消化功能障碍,可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免疫力下降,甚至会并发其他疾病

目前儿科治疗小儿厌食,可给予促进消化的药物如胃蛋白酶、多潘立酮(吗丁啉)等,对于缺锌的孩子给予补锌增进食欲,此外还有中药如参苓白术散、小建中汤、健脾养儿颗粒等。但由于多数儿童很难配合内服药物治疗,中医外治疗法则体现出优势。

中医外治法指的是通过中药贴敷、推拿、针灸等刺激穴位,调整内脏的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捏脊与摩腹疗法是小儿推拿的治疗保健手法。每天坚持给宝宝做几分钟,除了可以改善厌食以外,还有整体的保健作用。满6个月的宝宝可以做摩腹,满12个月的宝宝可以做捏脊。

捏脊疗法主要刺激督脉上的穴位,对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其气血的正常运行,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摩腹疗法有“补泻”之分,顺时针摩为“补”,反之则为“泻”。采用顺逆结合摩腹,可以理气消积,调和脾胃。捏脊与摩腹配合不但能增强消化功能,而且对全身各组织器官能起到调整促进作用,从整体上治疗小儿厌食。

篇二:小儿厌食试试中医推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科门诊接诊了越来越多的厌食患儿,与过去经常接诊营养不良的患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厌食患儿常常脾胃功能受损,做各种检查常常结果正常,但患儿的表现却是胃口不好,或者胃口好但却面黄肌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吸收。

对于厌食的患儿,家长应转变喂养观念。现代饮食结构以高脂肪、高蛋白、高能量为主,这在中医学上属于膏粱厚味,是各种疾病的根源。脾胃受伤,各种疾病就蜂拥而至,使患儿容易感冒咳嗽、自汗盗汗、便秘腹痛等。因此对厌食患儿,不妨试试中医推拿按摩。明代《儒门事亲》载有揉脾一法,用以治疗小儿身瘦肌热等症。随着儿科推拿经验的积累,在理论及治疗手法、腧穴应用等方面逐渐形成特色,发展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临床上,通过按摩能够对厌食起到很好的疗效。家长在家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按摩:一是运内八卦,即用大拇指顺时针按摩患儿手掌300次。二是摩腹,即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摩患儿腹部100次。三是按揉足三里300次。坚持每天一次,一周为一个疗程,能够起到调理脾胃,通调脏腑的功能,从而治疗小儿厌食。

篇三:小儿厌食近九成因喂养不当

仅一成小儿厌食是疾病所致

广州日报讯(记者黄蓉芳)小儿喂食难,似乎成了大多数家长的心结。据家庭医生在线的一项调查显示,23.08%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小孩具有严重的厌食习惯,83.33%的小孩不肯在吃时间里乖乖吃饭。然而,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临床营养科主任刘喜红认为,高达86%小儿厌食是由于不良饮食习惯、不当喂养方式引起的。

仅一成小儿厌食是疾病所致

刘喜红介绍,小儿厌食是现今小儿常见的一种症状,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以1~6岁的小孩多见,严重者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及免疫力低下,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对儿童生长发育、营养状态和智力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是,对于小儿厌食,我们要澄清一个误区,”刘喜红说,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吃得少了,或是不想吃东西了,就断定是厌食,这样太草率了。一般来说,小儿厌食的年龄在1~6岁之间,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甚至拒食达2个月以上,才能诊断为小儿厌食。当然,要排除那些可能导致厌食的慢性疾病及微量元素缺乏和维生素缺乏。刘喜红分析,导致小儿厌食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某些慢性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肝炎、结核病、消化不良及长期便秘等,都可能是厌食症的原因,约仅占9%;其次,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合理的饮食制度、不佳的进食环境及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因素造成的,例如小孩边吃边玩,或进食时家长不时逗弄、训斥,或家长过分注意儿童进食,强制喂食等,大多数小儿厌食症由此引起,比例高达86%。

新生儿食欲低下多为疾病所致

刘喜红提醒,若是1岁以下的婴儿,特别是新生儿发现有明显食欲低下者,多为疾病所致,应该引起重视,可能是由败血症、结核病、佝偻病和各种营养缺乏症等。

她还同时指出,一岁以下的婴儿添加半固体食物不宜过早也不宜过晚。早于4个月,或晚于6个月,或添加的方法或方式不正确,都可能增加宝宝将来挑食、偏食或厌食的风险。根据身长月增值,将生长期分为三个阶段:>3cm为高速生长期;2~3cm为快速生长期;

小儿厌食 喂养 厌食 更多>>
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
大厨艺首页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