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 名菜 食材 百科 健康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首页 养生 > 中医养生 > 正文

阿米巴痢疾治疗方法 阿米巴痢疾的日常护理有哪些

一、阿米巴痢疾的症状及治疗

 1、阿米巴痢疾的症状

虽然说阿米巴痢疾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但是却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阿米巴痢疾,甚至有很多没听说过。所以也不知道阿米巴痢疾的症状有哪些。因此,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阿米巴痢疾的症状吧。

1.无症状的带虫者

患者虽然受到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而阿米巴原虫仅作共栖存在,约有90%以上的人不产生症状而成为包囊携带者。在适当条件下即可侵袭组织,引起病变,出现症状。

2.急性非典型阿米巴肠病

发病较缓慢,无明显全身症状,可有腹部不适,仅有稀便,有时腹泻,每日数次,但缺乏典型的痢疾样粪便,大便检查可发现滋养体。

3.急性典型阿米巴肠病

该情况的患者,起病一般是比较缓慢的,且是以腹痛腹泻开始,之后会随着病情的加重而使得大便次数的增多。

2、病原治疗

(1)甲硝咪唑(灭滴灵)

对阿米巴滋养体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且较安全,适用于肠内肠外各型的阿米巴病,为目前抗阿米巴病的首选药物。

(2)甲硝磺酰咪唑

是硝基咪唑类化合物的衍生物。疗效与灭滴相似或更佳。

(3)吐根碱

对组织内滋养体有有高的杀灭作用,但对肠腔内阿米巴无效。本药控制急性症状极有效,但根治率低,需要与卤化喹啉类药物等合量用药。本药毒性较大,幼儿、孕妇,有心血管及肾脏病者禁用。如需重复治疗,至少隔6周。

(4)其他

安特酰胺、巴龙霉素、安痢平,以上3药都作用于肠腔内阿米巴。

3、并发症的治疗

在积极有效的灭滴灵或吐根碱治疗下,肠道并发症可得到缓解。暴发型患者有细菌混合感染,应加用抗生素。大量肠出血可输血。肠穿孔、腹膜炎等必须手术治疗者,应在灭滴灵和抗生素治疗下进行。

肠阿米巴病若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如并发肠出血、肠穿孔和弥漫性腹膜炎以及有肝、肺、脑部转移性脓肿者,则预后较差。治疗后粪检原虫应持续6个月左右,以便及早发现可能的复发。

 4、诊断性治疗

如临床上高度怀疑而经上述检查仍不能确诊时,可给予足量吐根碱注射或口服安痢平、灭滴灵等治疗,如效果明显,亦可初步作出诊断。

二、阿米巴痢疾的日常护理

1、以消化道隔离至连续3次粪便检查未查出滋养体或包囊为止。餐具,便器单独使用并消毒。粪便以20%漂白偻乳剂消毒。衣被阳光下曝晒。

2、休息与饮食,急性期或暴发型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或少渣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饮食。慢性和排包囊者避免刺激性食物。

3、生活护理,重者做出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必要时便后温水清洗肛门及周围皮肤,并涂以润滑油。前便后洗手,勤换内衣裤。

4、精神安慰,鼓励坚持用药,对用药反应事先做好必要的解释。

5、密切观察病情,对症护理。对剧烈腹痛、频繁腹泻者给予解痉药,如654-2、阿托品等,亦可腹部热水袋热敷。如经适当处理后腹痛仍不缓解,应警惕并发症的发生,如肠穿孔、出血及时给予抢救。腹泻严重至脱水或进食差者,适当静脉补液。

6、送检标本应新鲜,选取脓血部分,便盆应清洁,气温低时将便盆温热后立即送检,以免滋养体死亡,影响检出率。

7、慢性型注意观察有无贫血并给予对症护理。

大便带血和黏液,多呈暗红色或紫红色,糊状,具有腥臭味,病情较者可为血便,或白色黏液上覆盖有少许鲜红色血液。患者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在早期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可有升高,粪便中可查到滋养体。

8、急性暴发型阿米巴肠病

起病急剧,全身营养状况差,重病容,中毒症状显著,高热,寒战、谵妄、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大便为脓血便,有恶臭,亦可呈水样或泔水样便,每日可达20次以上,伴呕吐、虚脱,有不同程度的脱水与电解质紊乱。血液检查中性粒细胞增多。易并发肠出血或甩穿孔,如不及时处理可于1~2周内因毒血症而死亡。

9、慢性迁延型阿米巴肠病

通常为急性感染的延续,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病程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不愈,在间歇期间,可以健康如常。复发常以饮食不当、暴饮暴食、饮酒、受寒、疲劳等为诱因,每日腹泻3~5次,大便呈黄糊状,可查到滋养体或包囊。患者常伴有脐周或下腹部钝痛,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等。

三、阿米巴痢疾流行病学

1、病原学

溶组织内阿米巴有滋养体及包囊两期。滋养体自包囊逸出后寄生于大肠肠腔或肠壁,以大肠内容物包括细菌为养料,借肠内乏氧和存在细菌的条件,进行分裂繁殖。滋养体大小不一,12~60um,而以15~30um为常见。

滋养体抵抗力甚弱,在室温下数小时内死亡,遇稀酸则在数分钟内死亡。滋养体在适当条件下能侵袭与破坏组织,造成结肠病变,引起临床症状,所以滋养体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侵袭型,但它无感染能力。因为在体外它很快死亡,即使进入消化道也很快被胃酸破环。包囊抵抗外界能力很强,在大便中能存活2周以上,在水中能存活5周,能耐受常用化学消毒剂的作用。但对热和干燥较敏感,加热至50℃几分钟即死。包囊可随粪便排到外界。人于吞食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即造成感染。所以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型是包囊。包囊被吞食后,不受胃酸破环,经胃达回肠。由于小肠碱性消化液的作用及虫体的活动,含有四核的虫体从囊壁逸出。虫体又经一系列的复杂变化后,分裂为四个至八个小滋养体,定居于盲肠和大肠近端。

2、发病原因

包囊被吞食后进入小肠下段,滋养体脱囊逸出,随粪便下降,寄居于盲肠、结肠、直肠等部营共居生活,以肠腔内细菌及浅表上皮细胞为食。在适宜的条件下,滋养体侵袭肠粘膜,造成溃疡,到一定范围和程度时,酿成痢疾。

3、流行病学

本病见于全世界各地,其感染率的高低是同各地环境卫生和居民营养状况等关系极大。溶组织内阿米巴病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发病较多,以秋季为多,夏季次之。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男子多于女子,成年多于儿童,幼儿患者很少,可能与吞食含包囊食物机会的多少有关。

1.传染源:慢性病人、恢复期病人及健康的“排包囊者”为本病的传染源。急性病人,当其粪便中仅排出滋养体时,不是传染源。

2.传播途径:包囊在土壤中可以生存8天以上;在潮湿及凉爽环境内,如粪便中可以生存几个星期。包囊可以通过污染饮水、食物、蔬菜等进入人体。在卫生环境恶劣的地方,水源或食物易被粪便所污染。在以粪便作肥料的地区,未洗净、未煮熟的蔬菜是重要的传播因素。蝇类及蟑螂都可接触粪便,体表携带和呕吐排便,将包囊污染食物而成为重要传播媒介。

3.流行特征:溶组织内阿米巴病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发病较多,以秋季为多,夏季次之。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男子多于女子,成年多于儿童,幼儿患者很少,可能与吞食含包囊食物机会的多少有关。

4、病理改变

结肠病变以局限性粘膜下小脓肿开始,其孤立散在分布。组织破坏逐步向纵深发展,自粘膜下层直至肌层,形成口小底大的典型烧瓶样溃疡。早期病变仅可见粘膜小溃疡,表面周围略上翻,但边缘不整齐,溃疡表面可见深黄色或灰黑色坏死组织,在其深部可找到滋养体。溃疡与溃疡之间的粘膜一般正常,如无继发细菌感染,则无炎症反应。病变主要属于组织坏死、细胞溶化的性质,而非炎症。

溃疡底部的血管有血栓形成,但有时病变可破坏小动脉酿成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出血。溃疡亦可穿破肌层直至肠壁,使后者变得极薄,肠内容可以渗漏至腹腔,或穿破肠壁,造成局限性腹腔脓肿或弥漫性腹膜炎。

在慢性病变中,息肉样残片可伸向肠腔。溃疡愈合后仍可见到疤痕痕迹。由于滋养体反复侵入粘膜,加以细菌继发感染,肠粘膜组织增生肥大,可出现大块状肉芽肿,成为阿米巴瘤(ameboma),其多见于肛门、肛门直肠交接处、横结肠及盲肠。阿米巴瘤有时极为巨大、质硬,难以同大肠癌肿鉴别。

阿米巴病变部位的分布依次为盲肠与升结肠、肛门、直肠、阑尾和回肠下段。滋养体可进入门静脉血流,在肝内形成脓肿,且可以栓子形式流入肺、脑、脾等组织与器官,形成脓肿。

病变在显微镜下所见,组织坏死系其主要变化。轻度或中度淋巴细胞浸润,并伴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此在有细菌继发感染时更著。阿米巴滋养体满布于整个病损中,尤其多见于病损扩展的边缘,甚至在邻近的正常组织中也有。

四、阿米巴痢疾中药方剂

1、病因

阿米巴的致病是虫体和宿主相互作用,并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侵袭力主要表现在对宿主组织的溶解性破坏作用。

溶组织内阿米巴大滋养体,侵袭肠壁引起阿米巴病,常见的部位在盲肠,其次为直肠、乙状结肠和阑尾,横结肠和降结肠少见,有时可累及大肠全部或一部分回肠。

 2、诊断

对阿米巴病的诊断,除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和临床表现作为诊断依据外,重要的是病原学诊断,粪便中检查到阿米巴病原体为惟一可靠的诊断依据。通常以查到大滋养体者作为现症患者,而查到小滋养体或包囊者只作为感染者。

3、阿米巴痢疾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

〖辨证〗肠胃湿热,兼血分热毒,湿热毒邪结聚。

〖治法〗清热祛湿,解毒止痢。

〖方名〗白头翁汤。

〖组成〗白头翁30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文亮方。

预防

治疗患者及携带包囊者,饮水须煮沸,不吃生菜,防止饮食被污染。防止苍蝇孳生和灭蝇。检查和治疗从事饮食业的排包囊及慢性患者,平时注意饭前便后洗手等个人卫生。

痢疾 阿米巴痢疾 更多>>
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
大厨艺首页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