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 名菜 食材 百科 健康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首页 养生 > 部位养生 > 正文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饮食护理引发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原因

一、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饮食护理

(1)饮食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要有计划地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营养。少食多餐对消化道癌症病人更合适。

(2)多吃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的饮食,多吃绿色蔬菜和水果。

(3)常吃含有抑制致癌作用的食物,如苤蓝、卷心菜、荠菜等。

(4)不吃盐腌及烟熏的食物,特别是烤糊焦化了的食物。

(5)坚持低脂肪饮食,常吃些瘦肉、鸡蛋及酸奶

(6)食物应尽量保持新鲜,不吃发霉变质的饮食。

(7)不暴饮暴食,不过多摄服冷饮、冷食。

(8)保持大便通畅,便秘病人应吃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及每天喝一些蜂蜜。

(9)少吃精米、精面,多吃精米、全麦片、王谷杂糖、玉米面、黄米饭、豆类(黄豆、扁豆、架豆、豌豆)等。

(10)常吃富有营养的干果种子类食物,如葵花子、芝麻、南瓜子、花生葡萄干、等。这些食物含多种维生素、矿物制裁及纤维素、蛋白质和非饱合脂肪酸等。

二、引发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原因

1.痣细胞痣恶变以往多认为皮肤MM来源于痣细胞痣特别是交界痣的恶变。近年来则认为皮肤MM虽与痣细胞痣有关,但非完全如此。MM细胞来源于皮内型真皮内痣细胞而非所谓交界型痣细胞据统计,发生于躯干或四肢(掌、跖除外)的MM为35%~50%,与原先皮内型真皮内痣细胞有关。无疑地原发性皮肤MM可起源于表皮中原有的黑素细胞和某些原已存在的先天性(常为大的,如先天性巨痣)和后天性皮内型痣细胞痣。但约1/3MM患者无痣细胞痣史,如Clark(1969)曾在组织学上观察两组病例(各为209例和60例),分别仅有20例(9.6%)和5例(8.3%)与痣细胞痣有关,再者,MM好发于面和头皮等曝光部位。这不是痣细胞痣的好发部位掌、跖部MM大多与痣细胞痣无关。因此,有人认为MM不完全与痣细胞痣有关。但任何痣包括色素性皮损,当突然发生增长加速,色素增深或变浅,周围出现不规则的色素晕,或色素脱失晕,发痒、刺痛表面出现鳞屑、分泌、结痂、破溃出血、脱毛,近旁出现卫星结节,或出现不明原因的区域淋巴结增大时,都应考虑是开始恶变的指征需要严加注意。

2.紫外线辐射反复照射290~320nm波长的紫外线不仅可导致黑素细胞数量的增加,且可引起其质的变化。MM的发病率与阳光特别是紫外线的照射有关。挪威南方比北方MM的发病率几乎大2倍。据以色列统计,农业工人MM的发病率(每年15.4/10万)较城市(每年1.7/10万)高;海岸地区(每年3.5/10万)较山区(每年2.0/10万)高。有人认为恶性雀斑样痣型MM与阳光的直接照射有关,非曝光部位的结节型MM则可能因日光作用,曝光区皮肤释放一种物质进入血中(日光循环因子),作用于非曝光部位皮肤的黑色素细胞所致

3.种族白种人比有色人种的MM发病率高。美国白种人的发病率每年可高达42/10万,而黑种人每年仅为0.8/10万。

4.遗传患者家族成员中易患本病。Anderson(1971)报道22个家族中有74例患者。也有报道同卵双生患者。家族性患者的发病年龄较一般早10年左右。某些遗传性皮肤病如着色性干皮病患者50%可发生本病

5.外伤与刺激本病常发生于头皮、手掌、足底等经常遭受摩擦部位,不少年轻女性患者常有多年前“点痣”史。有人统计10%~60%患者有外伤史,包括压伤、刺伤、钝器伤拔甲、烧伤或X线照射等。

6.病毒感染有人在田鼠和人的MM细胞中发现病毒样颗粒。

7.免疫反应本病多见于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另外,可有自行消退现象,说明本病的发生与患者机体免疫反应有一定关系。

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危害

1、皮肤黑色素瘤的危害程度高,生长迅速,预后大多很差,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治疗十分重要。治疗上强调早期发现和局部扩大切除。但皮肤黑色素瘤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尤其是无色素型黑色素瘤。若未能早期诊断,黑色素瘤的病变呈侵袭性发展,早期黑色素瘤患者可出现淋巴转移,晚期发生血行转移。黑色素瘤的病变位于肢端者,常需行截指(趾)或截肢术。

2、黑色素瘤是皮肤癌中最危险的一种,黑色素瘤多见于老年人,尤以女性为多。可一开始黑色素瘤即为恶性,但约25%~40%由皮肤色素痣恶变而来。色素加深、体积增大、疼痛、瘙痒、破溃、发炎、出血、周围出现等都是黑色素瘤的恶变的征象。这些都是属于患有黑色素瘤的危害表现。

3、黑色素瘤是起源于神经外胚叶、产生于黑色素细胞或其母细胞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逐年升高。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经久不愈的皮肤慢性溃疡、性质不明的赘生物等,即使没有明显的黑色素瘤的表现,仍需谨慎处理,要考虑到黑色素瘤的危害可能性,及时作病理检查,以免误诊,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四、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治疗

1.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原发灶切除区域淋巴结处理及创面修复三方面问题。原发灶的切除范围是将原发肿瘤及其周围5cm范围内的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一并切除;对甲下或远端指、趾节的黑瘤行患指或趾的掌指或跖趾关节离断,对近端指或趾节的黑瘤行患指或趾的掌腕或跖跗关节离断。

对临床上已有一组区域淋巴结转移,应在切除原发灶的同时或之后2~3周行治疗性淋巴结清扫术(therapeuticlymphoiddissection,TLND)。有研究表明该期施行淋巴结清扫者,5年生存率为16.4%,显著大于不施行者(0.0%)。发生于头颈部的黑瘤,尤其是前额、颊部和耳等处的黑瘤除了施行标准的颈淋巴结清扫外,尚应切除腮腺浅叶。对颈部和头皮后部的黑瘤,应将病灶连同颈后淋巴结一并切除,同时施行标准的颈淋巴结清扫术。

对上肢的黑瘤应行包括胸小肌整块切除的腋部淋巴结清扫术。下肢黑瘤,应施行包括股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髂深淋巴结和闭孔淋巴结在内的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对发生于躯干部位的黑瘤,有作者主张可将病灶与区域淋巴结做连续整块切除,以防在原发灶至区域淋巴结之间发生“途中转移”。

对已出现多区域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一般认为此时施行淋巴结清扫术并不能显著提高5年生存率。但仍有作者认为,如病人情况允许也可施行包括区域淋巴结清扫在内的手术治疗,这样可起到减少瘤体负荷强化化疗放疗和免疫疗法效果,减轻症状作用。

临床上无区域淋巴结转移体征,是否应施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selectivelymphnioddissection,ELND)或预防性淋巴结清扫(prophylacticlymphoiddissection,LPNI))意见尚未统一。有赞成者也有反对者,但更多的作者认为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确定。根据这些作者提供的资料,可将此标准归纳为:在病变厚度为0.75MM以内者,不需做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手术;厚度在0.76~1.50MM之间者,应根据病人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各项有预后参考意义的病理指标及淋巴清扫手术可能给病人造成的病残程度做选择性的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术;对厚度在1.51mm以上者,除高龄有其他手术禁忌情况、原发灶在躯体中线、可能的淋巴结转移部位难于确定者外,应常规做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手术。由于对原发灶的切除范围趋向保守小的黑瘤切除后,可通过分离创缘,直接缝合修复创面。黑瘤较大,创面不能直接缝合修复者,多主张用皮片移植封闭创面,这样有助于及时发现局部复发。在一些特殊部位,如面部足底负重区等处,出于美容和功能需要,可采用皮瓣修复。病变组织切除后,局部出现凹陷畸形者,也可用肌皮瓣修复创面。需要说明的是,皮瓣较厚,局部复发时不易察觉因此选择时应慎重。

2.物理疗法应用于不适合手术或早期浅表型和雀斑样痣型患者,可用二氧化碳激光、液氮冷冻去除肿瘤。黑瘤对放射线不敏感,仅偶尔用于骨、脑等转移灶的姑息性治疗,或与其他疗法合用

3.化疗适用于术后复发或转移的患者,或因故不能施行手术的病例常用的化疗药物有达卡巴嗪(DTIC或DIC)、卡莫司汀(BCNU)、洛莫司汀(CCNU)、长春新碱(VCR)等,可单独也可联合用药,但效果不够理想

4.免疫疗法用自身肿瘤制成疫苗作皮内注射,每周1~2次。近年用冻干卡介苗、转移因子、免疫RNA、白介素、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干扰素、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TIL)、黑瘤单克隆抗体等治疗黑瘤,但因报道例数较少观察时间也较短,其确切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评价。

恶性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皮肤 更多>>
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
大厨艺首页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