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的发病多与人们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若患了胆囊息肉,会造成腹绞痛,食欲不振以及营养不良的症状,这除了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外,还会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使患者的工作与生活无法正常进行,那么如果患了胆囊息肉,是不是必须进行手术治疗呢?
经常有患者拿着超声的检查报告来到诊室,说自己长了胆囊息肉,询问如何治疗,而实际上这里是有一些误区的。如果您仔细看看超声报告,通常规范的超声描述是“胆囊息肉样病变”。所谓的“样”,就是说象息肉,而不一定是息肉的病变。例如,临床上常见的胆固醇结晶或者泥沙样结石在粘稠的胆汁包裹下,如果粘在胆囊的黏膜皱襞上,就可以形成隆起于粘膜表面的小突起,很象息肉,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息肉。它们往往是多发的,而且没有血流或者强化表现,通常不需要处理。但如果是真正的息肉,则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胆囊息肉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是4-10%,在胆囊切除的标本中是2-12%。不同人群胆囊息肉的发病率存在差异。西方国家的发病率略低于东南亚人群。国内上海的报道是4.2%,北京为6.9%,台湾为9.5%。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8.5%vs5.0%)。胆囊息肉本身实际上也代表了胆囊壁异常的一组病变。可以分为非瘤性的和瘤性的。非瘤性的包括增生和炎性息肉。而瘤性息肉又包括良性的和恶性的。良性的有腺瘤、腺肌瘤、平滑肌瘤、纤维瘤和脂肪瘤等;恶性的有腺癌、鳞状细胞癌和粘液性囊腺癌等。
胆囊息肉之所以需要重视,是因为它有的可以癌变。在腹部肿瘤中,胆囊癌才是真正的癌中之王。放化疗对胆囊癌的效果极差,手术是唯一可能获得长期生存的方法,然而很多胆囊癌患者发现时就丧失了手术机会。胆囊癌的预后很差,如果是T1和T2期,5年生存率可以为95%和70%,而到了T3和T4期,5年生存率只有12%和5%。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胆囊癌患者提高生存的关键。
随着超声体检的普及,有很多早期的胆囊癌是在“胆囊息肉”手术切除时偶然发现的,也就是说早期的胆囊癌有时候和胆囊息肉容易混淆。实际上,胆囊息肉很难通过超声明确它的病理性质,而对于25px一下的息肉,有时候CT和核磁也无法区分良恶性。那么,在无法事先知道良恶性的情况下,如何决定何时手术呢?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指证是息肉的长径大于25px,这是基于以往的临床观察,认为息肉大于25px,癌变的几率就要显著增加。然而也有研究显示40%的恶性胆囊息肉可以小于25px。
另外,对于比较严重的胆囊息肉患者来讲,除了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以外,还应该考虑其他一些胆囊疾病,例如胆囊增生与胆囊结石。这些疾病都是胆囊息肉的并发症,建议患者能够接受系统的检查,这样才能排查出是否有并发症。
如发生在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固潮湿与摩擦更易出血,发展更快,可形成菜花状,破坏性大,有明显疼痛,易转移
晚期患者,由于肿瘤毒素及消耗,合并感染、疼痛等所致的食欲下降,可引起消瘦或恶病质肺癌远处转移引起的症
晚期癌肿有深部浸润或已有淋巴结转移时,除局部广泛彻底切除外,手术当时或术后2周尚需作淋巴结清除术。
晚期癌肿有深部浸润或已有淋巴结转移时,除局部广泛彻底切除外,手术当时或术后2周尚需作淋巴结清除术。
对于转移范围广,身体机能弱,已经难以耐受放化疗的中晚期食道中分化鳞状细胞癌患者,可仅仅进行中医药保守
胆囊息肉患者需做的检查有哪些胆囊息肉确诊前及确诊后都需做检查,以获得更为准确的关于息肉生长部位、形态
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阿窦明显增多,窦口上常有狭窄,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
使用苗岭胆炎方:苗岭胆炎方含有蜜香、茹草、一串钱、余蓉等苗岭天然野生药材,有理气止痛、疏肝利胆、温中
对于息肉较小,又不愿意手术者,应当严密随访,定期复查b超,如发生变化应尽早手术,现在胆囊切除可以做腹
少数患者有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可伴有腹痛,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右季肋部,伴有向右肩背放射,无
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癌与胆囊结石之间的关系已比较明确,部分胆囊癌患者可同时合并胆囊结石,结石的长期刺激可
改变病灶局部微环境,切断息肉营养供给,使瘤体从根部干枯、萎缩坏死“瘤亡蒂落”,通过体腔随大便排出体外
如果是胆固醇息肉就不一定了,不但可以不长而且还会消失,娈成胆囊结石,但是临床很难诊断什么样是胆固醇息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