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 名菜 食材 百科 健康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位置:首页 > 其他科室 > 其他综合

旋耳疮

专题介绍饮食禁忌相关食谱相关文章
简介旋耳疮,是因风热湿邪犯耳或血虚生风化燥,所致的外耳道或旋绕耳周而发的湿疮。本病有急、慢性之分。急者多见于婴幼儿,因其黄水淋漓,浸淫成疮,故又名黄水疮、月蚀疮。
什么是旋耳疮 旋耳疮的针灸疗法

一、旋耳疮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西医学的“外耳湿疹”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有关本病的记载早见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月食疮,生于两耳,及鼻面间,并下部诸孔窍侧。侵食乃至筋骨,月初则疮盛,月末则疮衰,以其随月生,因名之为月食疮也。”

病因病机

 1.胎毒未尽,上熏于耳 孕母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之品,酿湿生热,内结于胎儿,加之育母进食脂腻,婴幼儿脾胃娇弱,运化失职,湿毒浸淫,复感风热湿邪,上攻耳窍,发为本病。

2.风热湿邪,浸渍于耳 多因接触某些刺激物、邻近部位之湿疮蔓延至耳部,或因脓耳之脓液浸渍而诱发,以致湿热邪毒积聚耳窍,引动肝经之邪火,循经上犯,风热湿邪蒸灼耳部肌肤而为病。

3.血虚生风,化燥伤阴 病程日久,脾失健运,阴血耗伤,兼之余邪滞留,渗液淋漓不干,津液耗伤,导致血虚生风,风盛化燥,耳部肌肤失于滋润,以致耳部皮肤粗糙、脱屑、皲裂,缠绵难愈。

二、旋耳疮的辨证论治方法举例

辨治思路:根据发病特点,采用解毒燥湿,祛风止痒;清热利湿,疏风止痒;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为主要治法,结合局部治疗。

 内治法

1.胎毒未尽,上熏于耳

临床表现:见于婴幼儿患者,耳部甚者面颊部瘙痒难忍,夜间尤甚;局部可见起水疱、溃破、流黄色脂水;常伴拒乳哭闹,烦躁不安,夜间尤甚,发热,小便黄。舌质红,苔黄或腻,指纹青紫。

证候分析:妊娠期胎热内蕴,分娩后胎毒未尽,加之育母进食脂腻,婴幼儿脾胃娇弱,运化失职,湿毒浸淫,复感受风热湿邪,外邪引动内热,循经上蒸耳窍,故耳部及周围皮肤灼热、潮红;风盛则痒,故患儿瘙痒难忍,哭闹不安;湿热盛则起水疱、溃破、流黄色脂水;舌质红、苔黄或腻、指纹青紫为热毒内盛之象。

治法:解毒燥湿,祛风止痒

方药:风热偏重见发热恶风、瘙痒难忍者,桑菊饮加减,方中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清散上焦风热;芦根清热生津;桔梗、杏仁解肌透络;甘草调和诸药;湿热偏重见耳部脂水淋漓者,茵陈蒿汤加减,方中茵陈蒿善能清热利湿;栀子通利三焦,导湿热下行;大黄功专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瘙痒甚者加牛蒡子、蝉衣等以疏风止痒;脂水淋漓者加苦参、车前子、薏苡仁以利湿;干燥起屑而痒者,加沙参、麦冬滋养阴液。

2.风热湿邪,浸渍于耳

临床表现:耳部皮肤瘙痒、灼热感、潮红,不久出现小水疱,溃破皮肤糜烂,渗出黄色脂水,随着脂水的侵蚀,甚则波及整个耳廓及其周围皮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证候分析:风邪挟热湿之邪侵袭人体,上犯清窍,蒸灼耳窍,故耳部皮肤灼热、潮红;风盛则痒,故瘙痒难耐,湿热盛则起水疱、溃破、黄色脂水浸淫;邪毒随脂水播散,故可波及整个耳廓及耳周。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热内盛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疏风止痒。

方药:风邪偏重痒甚者,可用消风散,方中重用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衣以疏风透表止痒;苍术、苦参、木通以利湿;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生地、当归、胡麻以养血活血,滋阴润燥;湿重脂水多者可选用萆薢渗湿汤,方中萆薢、薏苡仁、滑石、通草、泽泻、赤茯苓利水渗湿;黄柏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丹皮清热凉血;湿热壅盛者,可用龙胆泻肝汤以清热解毒祛湿,选加金银花、菊花、蒲公英、黄柏、苦参以加强清热除湿的作用。

3.血虚生风,化燥伤阴

临床表现:耳部瘙痒剧烈,缠绵日久,局部可见皮肤皲裂、增厚、粗糙等多种皮损;可伴面色萎黄,纳差,身倦乏力等症。舌质淡,苔白,脉细缓。

证候分析:症状反复发作,阴血耗伤,气血亏虚,耳窍失于滋养,复为余邪所困,湿热之邪停聚,伤及肌肤,以致皮肤增厚、粗糙;久则血虚生风化燥,故皮肤瘙痒、皲裂;脾虚不运,故纳差,身倦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细缓为血虚之象。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方中熟地、当归、何首乌养血;生地、丹皮、玄参、红花凉血活血;白蒺藜、僵蚕祛风;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治血为主,而达到治风的目的,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痒甚者加蝉蜕、地肤子、苦参等,或用四物消风饮加减。

三、旋耳疮的外治方法

1.病史

可有外耳道流脓病史、家族过敏病史,或有接触某种物质等诱因或有其他过敏性疾病等病史。

2.临床症状

外耳道、耳廓及其周围皮肤瘙痒、灼热感、微痛、流黄色脂水。患儿可表现为拒乳哭闹,烦躁不安,夜间尤甚。

3.局部检查

外耳道口、耳甲腔、耳后沟,甚至整个耳廓皮肤等患处出现边界不清楚的片状红斑,随着病情发展,在红斑及周围形成丘疹,抓破后渗黄色脂水、结痂。或见外耳皮肤增厚、粗糙、脱屑、皲裂,甚则外耳道狭窄。部分可见皮肤红肿及疼痛,耳后臖核肿痛。

4.其他

有家族或既往敏史的患者可做特异性变应原检测,有助于确定致敏原。

外治法

1.外洗法

保持患处清洁,可选用清热解毒、收敛止痒的中药煎水或湿敷患部,如菊花、蒲公英、苦参、苍术、黄柏、白鲜皮等。

2.涂敷法

湿热盛而见红肿、疼痛、瘙痒、出脂水者,可选用如意金黄散调敷以清热燥湿止痒;湿盛而见黄水淋漓者,可选用青黛散调搽,以清热除湿,收敛止痒;热盛而见有脓痂者,可选用黄连膏外涂,以清热解毒;患病日久而皮肤粗糙、增厚、皲裂者,可选用滋润肌肤、解毒祛湿的药物外涂。

四、旋耳疮的针灸及饮食疗法

旋耳疮病是指旋绕耳周而发的疮疡。多发于耳后缝间、耳前或耳郭,以局部潮红、水泡、糜烂、结痂及皲裂为主要特征,患处有灼热、瘙痒、疼痛感。相当于西医的外耳湿疹。

针灸疗法

 (1)针刺法:取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委中等穴,用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2)耳针治疗:取肺、内分泌、神门,点刺。

旋耳疮病饮食疗法

蒲公英粥:蒲公英40-60克,鲜品用量60—90克,粳米50~100克,同煮为稀粥。

灯心柿饼汤:灯心草6克,柿饼2个,以清水适量煎汤,加白砂糖调味饮用。

蟾蜍水蛇粥:蟾蜍1-2只,水蛇l~2条。蟾蜍剥去外皮,除去内脏、头、爪后,切成小块;水蛇剥皮,除去内脏,切数段;加米和清水适量,煮粥调味服用。

旋耳疮病预防调护

注意耳部清洁卫生。

患病期间忌食辛辣、煎炒食物,及鱼虾等食品

避免接触可能诱发本病的物体,及早治疗脓耳及邻近部位之黄水疮。

查看详情 >>
相关文章更多>>
其他综合 其他疾病
大厨艺首页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