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 名菜 食材 百科 健康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首页 产科 > 产后抑郁症 > 正文

精神分裂症型人有没有“自我”呢?

据观察,以前日本人是“自我意识强”的人居多,而如今则是“他人至上”的人居多。

也就是说,以前躁狂抑郁症型是主流,而如今则换成了精神分裂症型是主流。

比如音乐界,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三十几年间,唱片销量能达到一百万张的流行歌曲一年顶多也就那么一两首,但是九十年代以后却数量猛增,仅一九九四年一年销量过百万的流行歌曲就有二十五首,其数量差不多与前十年的总数持平了。

而且,不仅唱片的销量比过去增加了,明星的类型也不同了,在这个时代再也看不到以前那种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大明星了。以前的流行歌曲,像“黑猫探戈”、“快游,鱼形豆沙馅点心”这些热销一时的歌曲,随便拿出一首来无论男女老少谁都能哼上两句,其渗透范围极广。但如今的热销歌曲,即便销量再好,通常也只有年轻人才会唱。也就是说,同样是销售一百万张,其对象却不同了。以前的一百万张是卖给各个年龄层的,而如今的一百万张却只卖给了年轻人。二者相比,哪个对年轻人的渗透力大一望便知。现在的年轻人每天所听的几乎都是一样的歌曲。

这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他人”即“自己周围的人”占了主宰地位。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所以才热衷于赶时髦,别人穿什么自己也穿什么,别人干什么自己也干什么。他们已经丧失了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和标准,所以只能把周围人的价值观和标准拿过来用,人云亦云,毫无主见。

只要周围人说“对”的他们也认为对,大家说“酷”的他们就认为酷,其实他们自己根本就没有判断能力。他们总是观察着周围的动向,不断修正自己来迎合他人。因此他们喜欢的东西通常不能持久,也不能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举个例子来说,日本举办足球世界杯的时候一下子也不知道从哪儿冒出那么多的“铁杆球迷”来,整天为这个队那个队摇旗呐喊助威。可等到世界杯结束以后,棒球明星松井先生的转会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时,他们又摇身一变成了棒球通,对此指指点点,说人家的选择多么不明智,俨然一副棒球专家的姿态。前后变化如此明显,一点常性都没有,但是他们本人却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因为在“跟周围人保持一致”这一点上,他们的确做到了持之以恒。

但要是换成了以前的人就绝对无法容忍和理解这样的做法。因为我们这个年龄层的人喜欢的东西往往都比较明确,而且长久。在我们看来,那种变来变去的人是缺乏“气节”的。只要他是喜欢看棒球的,那么不管日本足球联赛和世界杯比赛搞得多么沸沸扬扬,他们也要雷打不动地看棒球比赛,因为他们担心如果自己轻易地改变了,会有人来调侃自己说“你不是喜欢看棒球的吗?怎么看起足球来了?”他们实在丢不起这个面子。而且普遍规律是年纪越大,越在意这些。

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自我”才是心灵的主宰,他们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动规范。他们喜欢独来独往,讨厌跟大家一样,自然也不会受周围人意见的左右。这类人的基本特征就是尽可能跟别人不一样,追求个性的舒展。这种心理过度了,就会发展成为我们所说的“躁狂抑郁症”,自我意识过剩。

“躁狂抑郁症型”人的人生态度看起来斩截明快,富有个性,但它也有缺点,那就是“顽固不化”。与此相反,“精神分裂症型”的人虽然缺乏主体性,但他们老实本分,不会像“躁狂抑郁症型”的人那样招摇生事,容易跟人配合做好工作。因此,这两种个性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短。

而且,这两种类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并不是所有人都百分之百地属于其中一个类型。就像人虽然可以分为男女,但有的女的比较男性化,有的男的却具有某些女性特质一样,在一部分人身上,这两种个性也是掺杂在一起的。只不过通过比率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大致的倾向,即四十岁以上的人多偏向于“躁狂抑郁症型”,而四十岁以下的人则偏向于“精神分裂症型”。

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 躁狂抑郁症 抑郁 豆沙 更多>>
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
大厨艺首页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