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 名菜 食材 百科 健康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首页 养生 > 部位养生 > 正文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所致青光眼的护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所致青光眼的表现

一、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所致青光眼的病因

发病原因

1.房角关闭广泛的虹膜前粘连及术后前房炎症所致的周边前粘连,引起房角关闭。

2.瞳孔阻滞无晶状体眼玻璃体阻塞瞳孔及炎症致瞳孔膜闭等引起的瞳孔阻滞。

3.手术因素植片缝合不严或缝线结扎不紧致前房形成不良或因术后角膜弯曲度变扁平,周边前房变浅。

4.长期使用激素。

5.原有青光眼存在。

除上述原因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继发青光眼尤其是无晶状体眼,还与以下两种机制有关:①小梁网组织萎陷,因为后弹力膜切断使小梁网前方失去支持,而晶状体的摘除,悬韧带张力的消失,使小梁网后方也失去支持,从而使小梁网萎陷,房水排出受影响;②常规的缝合方法有可能引起虹膜角膜角受压迫,导致术后眼压升高。

发病机制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常常是多种机制共同导致了眼压升高,常见的机制有:

1.小梁网塌陷正常眼的小梁网由于存在角膜后弹力层的前支撑和晶状体-悬韧带完整系统的后支撑结构,因此维持着相应的形态并起到正常的房水引流功能。Olson和Kaufman提出“小梁网塌陷”的概念,认为角膜移植术后青光眼的发生与小梁网塌陷有关。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切断了后弹力层,使小梁网失去了前面的支撑。研究发现大植片角膜移植术后房水流出量下降更明显,可能与其更易于减弱角膜后弹力层对小梁网的前支撑作用有关。如果是无晶状体眼,晶状体的摘除使小梁网失去了悬韧带的张力,又减弱了后面的支撑。如此失去了前后两面支撑的小梁网就更易于塌陷,造成房水流畅系数下降,眼压升高。临床研究也表明白内障的手术方法明显影响到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后的青光眼发生率,联合囊内摘除术其发生率为74%,而联合囊外摘除术则为45%。

2.虹膜前粘连虹膜前粘连造成虹膜角膜角房水排出明显受阻,存在2种形式。一种是较常见的虹膜与角膜植片/植床对合处粘连,特点是周边前房浅但仍然存在。主要原因是由于角膜植床或植片水肿增厚,或虹膜炎性水肿增厚,或者角膜植片/植床对合不良,从而使两者较易接触、粘连;或者缝合植片时将虹膜组织缝在一起。一旦虹膜与角膜植片/植床对合处发生粘连,很可能进一步扩展到全周形成环行粘连,导致眼压急性升高。另一种形式是周边虹膜前粘连,患眼术前常有不同程度的虹膜前粘连,尽管术中进行了周边虹膜粘连分离,术后及时重建前房,但还是较易形成周边虹膜前粘连,甚至加重前粘连。周边虹膜前粘连还可发生在联合白内障摘除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多次眼内手术创伤、前房内积血和严重炎症渗出时发生虹膜前粘连的可能性就更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使用比植床稍大的植片有助于前房深度的恢复,可避免周边前房过浅而致的术后虹膜前粘连。

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所致青光眼的症状表现

危险因素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青光眼发生的常见危险因素有:无晶状体眼、术前存在的青光眼、联合手术、虹膜前粘连、眼前段感染性炎症、大植片角膜移植及手术自身问题等。

在无晶状体眼角膜移植术后青光眼的发生率为25%~70%不等,术后早期有报道高达60%~90%。术前有青光眼病史者角膜移植术后眼压升高的发生率为20%~80%不等,是无青光眼病史者的3~10倍。有认为术前药物控制眼压的所需剂量越大,术后眼压失控的危险性也越高,在这些青光眼患

者中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术前的青光眼即使已施行手术控制了眼压,术后眼压再次升高的发生率仍明显增高。角膜移植联合其他内眼手术时由于眼内操作多、损伤大、术后炎症反应重,对小梁组织的损伤也大,因而青光眼的发生率高。有作者观察了155例角膜移植术的连续病例,12%发生了早期青光眼。其中单独作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有5%,联合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虹膜分离术的各有19%,联合玻璃体手术的有25%发生了青光眼。术前存在的虹膜前粘连也是角膜移植术后青光眼发生的危险因素,虹膜前粘连的范围越大,术后眼压升高的可能性越大。

最近研究表明,在单孢病毒性角膜炎、基质性角膜炎的活动期施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较易发生青光眼,高危病例如角膜溃疡穿孔、前房消失作急诊角膜移植术则发生青光眼的风险更大。如果角膜病变范围广泛,需要作直径8mm以上的大植片角膜移植或全角膜、带角巩膜缘移植时,术后青光眼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手术设计、操作方面的问题如角膜植片/植床比例较小、或植片缝合过紧时容易发生虹膜角膜角拥挤改变,尤其在无晶状体眼术后易于发生青光眼。此外,角膜移植术后前房内黏弹剂的残留也是术后早期眼压升高的常见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由于角膜移植后植片水肿、散光及植床角膜混浊等影响到高眼压的常见角膜特征、虹膜角膜角和眼底的观察以及眼压的准确测量、视野的评判,加之术后青光眼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临床上如角膜移植术后患者出现术眼胀疼、头痛、视力下降,尤其伴有恶心、呕吐时,要注意发生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青光眼的可能。检查发现有角膜上皮水肿、植片隆起、缝线崩脱、伤口裂开、前房变浅或形成不良、瞳孔阻滞,或术后长期出现角膜瘘及环状虹膜前粘连者,特别要警惕青光眼的发生。

三、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所致青光眼的护理

护理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青光眼是难治性青光眼之一,针对其可能的发生机制,在角膜移植术中或术后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将青光眼的发生几率降到最低。这些措施包括:术中进行必要的虹膜前粘连分离和虹膜成形、良好的角膜植片缝合及前房重建等可以避免虹膜前粘连的增加;植片缝合时维持正常的前房深度,避免缝线的过紧可以减少虹膜角膜角拥挤变形;手术结束时应将前房内的黏弹剂尽可能抽吸干净;在无晶状体眼角膜移植采用比植床大0.5mm的植片有利于房角开放。术后如有切口对合不良、移植片移位、房水渗漏及前房延缓形成等情况,应及时修复创口,避免发生虹膜前后粘连;如有瞳孔阻滞应及早施行虹膜切除(开)术;积极、恰当的抗炎症治疗,预防性降眼压药物的合理使用等。

治疗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青光眼的治疗除了控制眼压、阻止视神经视功能的损害外,对维持角膜植片透明和减少其他术后并发症也极其重要。因其青光眼的发生机制不同,且又伴有原来眼病变的影响,治疗常需要综合考虑。首先要针对青光眼的发生机制进行治疗,同时积极地、及时地控制眼压。目前治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青光眼的方法有药物和手术。

药物治疗

首先选择抗青光眼药物治疗,主要是抑制房水的生成。可选用β受体阻滞药、α受体激动药、碳酸酐酶抑制药等滴眼液,或联合2种、3种药物使用。拟胆碱能药可通过睫状肌收缩牵拉巩膜突和小梁网而促进房水排出,对闭角型青光眼可收缩瞳孔、牵拉虹膜避免前粘连以及开放房角。但一般不主张应用拟胆碱能药,因为有破坏血-房水屏障功能、加重眼部炎症和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反应的危险。拟肾上腺素药也能破坏血-房水屏障功能,且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植片内皮细胞减少以及引起单孢病毒性角膜炎复发和无晶状体眼角膜移植后黄斑囊样水肿。前列腺素衍生物制剂主要通过增加葡萄膜巩膜外引流而降低眼压,需要房角开放并且能见到睫状带,但不适合有眼部活动性炎症的病例,因为可能有促发和加重炎症的不利作用。仍不能控制眼压时则联合应用全身降眼压药物如碳酸酐酶抑制药、高渗脱水药等。

四、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所致青光眼的预后及检查

预后

及时有效地控制眼压,预后良好。

检查

无特殊实验室检查。

1.眼压测量是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青光眼的主要诊断指标。

2.在植片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虹膜角膜角的观察,并可了解眼底情况,同时进行视野检查。

3.UBM检查由于角膜瘢痕及水肿等原因限制了房角结构的观察,可以较为满意地检测手术后眼前段包括角膜、虹膜、前房、虹膜角膜角、后房、睫状体及晶状体等的形态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为角膜移植术后青光眼的诊断和分型提供了良好手段。

并发症

植片隆起、前房变浅或形成不良、角膜瘘以及虹膜前粘连等。

手术治疗

经药物治疗失败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青光眼病例应采用手术降眼压。如果球结膜没有广泛瘢痕化,首先应该考虑选择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5-氟脲嘧啶),因为大多数角膜移植患眼(无晶状体眼、眼外伤、化脓性角膜溃疡等)的眼前段存在着广泛的组织病理改变。如果球结膜瘢痕广泛、严重,或眼前段组织炎症明显,则联合应用抗代谢药物的小梁切除术成功率也很低,需要施行青光眼房水引流物植入术,将房水从前房经导管引流到位于赤道部的引流盘周围来降低眼压。

青光眼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所致青光眼 更多>>
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
大厨艺首页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