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 名菜 食材 百科 健康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首页 养生 > 中医养生 > 正文

拔火罐的好处和坏处

一、拔火罐的好处和坏处有哪些

【好处】

1、减压的作用

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

2、温热作用

拔罐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

拔罐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

3、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由于拔罐后自家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力,这有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

4、调和脏腑

拔罐疗法通过结经络、穴位局部产生负压吸引作用使体表穴位产生充血、瘀血等变化,穴位通过以通过经络与内在的脏腑相连,从而治疗各种脏腑疾病。

5、疏通经络

拔罐疗法通过其温热机械刺激及负压吸引作用,刺激体表的穴位及经筋皮部,而穴位及经筋皮部是与经络密切相连的。所以,拔罐能够疏通经络,使营卫调和,祛除经络中的各种致病的邪气,气血畅通,筋脉关节得以濡养、通得,从而治疗各种疾病。

6、协助诊断

通过观察所有拔罐后体表的变化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及与内脏的关系。

7、祛除病邪

拔罐疗法因为以负压吸拔体表的穴位,不公能够开腠理、散风寒,而且还能调整脏腑经络的作用,鼓舞人体的正气,也有助于体内致邪气的排出。

【坏处】

1、拔火罐的时间和间隔,一点要好好把握,有的人因为享受这个过程,就经常拔火罐,结果把自己的皮肤搞的很糟糕,引起感染,而且造成皮肤重度瘀青。

2、对于某些带有炎症或者本身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来说,拔火罐不但无助,甚至会造成更强的破坏性后果。

3、拔火罐之后,在一定时间内切忌不要洗澡,不要着凉,否则无病也会引起疾病,更有甚者加重病情。

二、拔火罐注意以下几点

1.保暖。拔罐时均要在脱衣服后,才能治疗,所以治疗时应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保持室内的温度。

2.避免烫伤。不要将燃烧的酒精落在病人的身上,过热的罐子勤更换。

3.不宜拔的部位: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皮肤破损处、皮肤瘢痕处、乳头、骨突出处均不宜拔罐。

4.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旧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

5.在给患者拔罐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如有晕罐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6、拔罐时,室内需保持20℃以上的温度。最好在避风向阳处。

7、患者以俯卧位为主,充分露施术部位。

8、拔罐时的吸附力过大时,可按挤一侧罐口过缘的皮肤,稍放一点空气进入罐中。初闪拔罐者或年老体弱者,宜用中、小号罐具。

9、拔罐顺序应从上到下,罐的型号则应上小下大。

10、一般病情轻或有感觉障碍(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时间要短。病情重、病程长、病灶深及疼痛较剧者,拔罐时间可稍长,吸附力稍大。

11、针刺或刺血拔罐时,若用火力排气,须持消毒部位洒精完全挥发后方可拔罐。否则易灼伤皮肤。

12、留针拔罐时,要防止肌肉牵交牵拉而造成弯针或折针,发现后要及时起罐,拔出针具。

三、拔火罐忌讳

1、皮肤过敏、皮肤损伤者

拔火罐有可能加重过敏症状。而且皮肤溃疡的地方也不能拔,容易引发感染、水泡,加重溃疡。皮肤上如果有溃破,就绝对不能在破损处进行拔火罐治疗,拔罐后也不能着急洗澡,避免皮肤破损、发炎,一般人每周拔罐一次是比较适合的频率,拔罐过程中,还要注意“火候”,时间不要太长。一旦出现起水泡、烧伤等意外情况,则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2、孕妇、女性月经期

尤其是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不宜拔罐。孕妇如果进行不适当的拔火罐可引起先兆流产等。月经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在经期拔小腹或者是拔腰骶部,会引起月经过多。

 3、身体弱的人

拔火罐、刮痧消暑虽然见效快、无副作用,但有些人也不宜接受此种治疗。有心脏病、血液病、皮肤病、皮肤损伤、结核病、骨质疏松、晚期癌症及各种传染病、体质弱、老年人等最好慎用此法。而更重要的是,拔火罐和刮痧时千万不能对着空调或风扇风口,以防风邪入侵。

4、酒足饱后

血液流向肝脏进行代谢工作,此时拔火罐,气血又被强行引导到拔罐部位,导致心脏不得不多跳几次加速供血,容易出现眩晕、恶心等各种不适。

5、同一位置反复拔

很多患者生病后,常在同一个位置反复拔火罐,这样做会对皮肤造成损伤,比如红肿、破损。拔火罐的时候,可以在多个位置拔,以增加治疗效果。另外,在前一次拔罐部位的淤青没有消失之前,不要在原处拔罐。

 6、拔火罐后就洗澡

很多人喜欢在拔完火罐后就洗个澡,认为这样很舒服,其实这样做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这时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肤破溃、发炎。特别是洗冷水澡,由于此时皮肤的毛孔正处于张开状态,所以很容易感冒。正确的洗澡时间是在拔罐后的1小时~2小时。拔罐后注意保暖,洗澡水的温度要稍高一些。

四、拔火罐的操作方法及程序

【操作方法】

1、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1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1.2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1.3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2.拔罐

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2.1留罐法:又名坐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10-15分钟,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

2.2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小儿、年轻女性的面部。

2.3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

2.4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2.5留罐拔罐法:简称针罐,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抜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作用。

3.起罐

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操作程序】

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4、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5、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6、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7、操作完毕,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拔罐 拔火罐 更多>>
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
大厨艺首页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