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 名菜 食材 百科 健康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首页 中医 > 方剂大全 > 正文

止咳化痰的中药方

一、能化痰止咳的10种食物

一、蜜枣扒山药——治肺虚久咳

材料:山药1000克,蜜枣10个,板油丁100克,白糖350克,桂花汁。湿淀粉。熟猪油少许。

方法:

1、山药洗净,放入锅内,加清水淹没山药为度,用旺火煮,待山药较烂时捞起,去皮,用刀剖成6厘米长。3厘米宽的长方形。拍扁。蜜枣一刻两半去核待用。

2、将大汤碗内涂抹上熟猪油,碗底排上蜜枣再排上一层山药,夹一层糖,板油丁,逐层放至碗口,撒上糖,扣上盖盘,上笼蒸1小时左右,然后取下,翻身入盘。

3、炒锅上火,滤入盘内汤汁,放清水100克,白糖150克和少许桂花汁烧沸,用水淀粉勾欠,起锅浇上山药上即成。

功效:补肾润肺。治肺虚久咳,脾虚腹泻,神疲体倦,四肢无力,久食补肾强身。

二、燕窝银耳——治干咳盗汗

材料:燕窝10克,银耳15克,冰糖适量。

方法:将燕窝先用清水测一遍,再放入热水中浸泡3-4小时,然后择去毛绒,再放入热水中泡1小时即成。用瓷罐或盖碗盛入燕窝,银耳,冰糖,隔水炖熟。服食。

功效:补虚损,养肺阴,退虚热。治干咳,盗汗或肺阴虚等。

三、芝麻冰糖水——治夜嗽

材料:生芝麻15克,冰糖10克。

方法:芝麻与冰糖共放碗中,开水冲饮。

功效:润肺,生津。治夜嗽不止,咳嗽无痰。

注:芝麻1把,生姜50克,共捣烂煮汁服,亦有上述疗效。

四、香油炒羊肝——治久嗽

材料:羊肝60克,香油30克,盐少许。

方法:将羊肝切片,锅内放入香油至八成热,下羊肝及盐翻炒即成。

功效:润肺止咳。治久咳不止。

五、蒸白梨蜂蜜——治久咳咽干

材料:大白梨1个,蜂蜜50克。

方法:先把白梨挖去核,将蜂蜜填入,加热蒸熟。每日早晚各吃1个,连吃数日。

功效:生津润燥,止咳化痰。治阴虚肺燥之久咳咽干,手足心热等。

六、黄精冰糖——止咳平喘黄精

材料:(中草药)30克,冰糖50克。

方法:将黄精洗净,用冷水发泡,置砂锅内,再放入冰糖,加水适量。将锅置炉上,以武火煎煮,后用文火煨熬,直至黄精烂熟为止。每日2次,吃黄精饮汤。

功效:清肺,理脾,益精。用治肺燥肺虚之咳嗽。

七、薯蓣粥——健脾益肺

材料:生薯蓣、麦面粉各100-150克,或用干山药磨粉,葱、姜适量,白糖少许。

方法:将山药轧细筛,调入凉水,边煮边搅,两三沸即成,加少许白糖调味。服食。

功效:补脾止泻,补肾收摄。治劳伤咳喘,脾虚泄泻,以及一切赢弱虚损之病。

 八——治咽痒咳嗽

材料:瘦猪肉50克,杏仁10克,北沙参15克。

方法:共煎煮汤饮。日服2次。

功效:清肺,化痰,生津。治咳嗽少痰,口渴咽干,咽痒等。

 九、花生沙参汤——治咳嗽少痰

材料:花生米,白果,百合,北沙参各25克,冰糖适量。

方法:水煎取汁,加冰糖。每日1剂。

功效:润肺化痰。治久咳痰少,气短咽干。

十、花生枣蜜汤——止咳化痰

材料:花生米,大枣,蜂蜜各30克。

方法:用水共煎极烂。饮汤,日服2次。

功效:止嗽化痰。用治咳嗽,痰饮形体消瘦,肠鸣,胸肋支满,目眩气短。

二、中药方剂之止咳化痰方剂类

1.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组方:麦冬25克半夏15克粳米15克大枣3枚人参10克甘草10克(人参可单煎同服)

适应症:用于气滞虚症的少阳病,伴有痉挛性咳嗽病症如急慢性喉炎,急慢性友气管炎,肺炎、喘息,百日咳、肺结核、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症,脑溢血、妊娠咳嗽等。

方解:麦冬味甘、有滋润作用,可将上逆之气引而下行;半夏有理气作用,人参、半夏、半夏协同、有润燥解燥作用;甘草利气调味;大枣润胸、缓解逆之气;粳米补虚润胃。

药物功效:麦冬为滋阴药,半夏为化痰药,具有止呕和镇咳。

 2.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

组方:麻黄15克甘草10克(先煎麻黄后入甘草)(避风寒)

适应症:用于喘息发作,并呼吸困难时顿服。对于咳喘呼吸困难者施用。效果很好,亦可用于喘息并胸闷胀者。

方解:麻黄止咳止喘;甘草调味,协同止咳利痰。

药物功效:麻黄为止咳平喘药,治咳喘病的简便良方对支气喘息和喘息性支气管炎,有良的疗效。

 3.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方:半夏15克麻黄10克芍药10克甘草10克桂枝10克细辛10克

干姜10克五味子10克(麻黄入先煎)

适应症:用于胸中,心下因水毒和寒邪所致引起的咳喘、浮肿。流感、支气管炎、喘息、肺炎、温性胸膜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以及急慢性肾炎和过敏性鼻炎等。

方解:麻黄、桂枝解表证、桂枝抑制水毒上冲,麻黄治咳喘;细辛干姜、半夏去胃内积水、芍药和五味子平喘;甘草调和诸药。

药物功效:麻黄为固表止喘药、半夏为化痰、桂枝温中药,细辛为解表药。

4.神秘汤《外如秘要》

组方:麻黄15杏仁15厚朴15陈皮15甘草10柴胡10苏叶10

适应症:用于呼吸困难痰少而兼有气郁的支气管喘息。

方解:麻黄发汗;祛风寒;治喘息;杏仁和麻黄协同;治风痰咳喘;陈皮顺气逐痰;厚朴利气镇静,兼痉治喘、苏叶去风寒解表;厚朴下气;柴胡祛表里之热,祛胸胁之邪、消痰止咳;甘草调和诸药解郁顺气。

药物功效:麻黄为固表止喘药,杏仁为止咳药;柴胡清热厚朴为理气药。附记:本方对喘息和肺气肿,有良好疗效。

5.苏叶降气汤《和剂局方》

组方:苏叶15半夏20陈皮15厚朴15前胡15(或柴胡)桂枝10当归10

大枣3枚甘草10干姜10

适应症:用于年老体虚《小便不利,多痰,呼吸紧迫,心下痞而脉弦紧洪大者,以呼吸困难和足发凉为主症。

方解:苏子、前胡、厚朴、陈皮、半夏、除痰、降上逆之气,并解毒散外寒;当归润血补血,桂枝引气下行,引之归原;甘草调和诸药。

药物功效:陈皮为理气药,厚朴理气药。前胡理气除痰当归为补血药。

附记:本方对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有良好疗效。

6.二陈汤〈和剂局方〉

组方:半夏20克茯苓20克陈皮15克生干姜10克甘草10克

适应症:用于胃内停而致的恶心,呕吐和痰食欠病如呕吐、头昏、心悸、上腹部不适、以及寒喘、温痰等。施用痰饮时,往往需要加味。

方解:半夏化痰利温,茯苓行水消痰,陈皮顺气止痰,甘草,干姜补脾胃。

药物功效:半夏为化痰药,茯苓利尿,陈皮理气。

附记:本方是治疗饮病的常用良方之一,为古今临床医生所喜用。

7.半夏白术天麻汤《脾胃论》

组方:白术20茯苓20陈皮20苍术20大麦芽15天麻15神曲15黄芪15

人参15泽泻10黄柏10干姜10生姜10

适应症:用于胃、肠虚弱、有贫血倾向的病人,以头痛,眩晕,呕吐为主症。如胃下垂、低血压、习惯性头痛、发作性眩晕、等。

方解:本方为补血脾胃方,黄芪人参补胃经不足;半夏、白术,苍术,陈皮、茯苓、治胃内停水;麦芽、神曲、帮助消化;干姜,生姜散胃内之寒,促进胃肠蠕动;黄柏,泽泻去胃和膀胱之热,有利尿作用;天麻镇惊熄风,对头晕目眩肢体麻木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陈皮为理气药。人参补气。

8.枳砂二陈汤《万病回春》

组方:半夏20茯苓20陈皮15香附10厚朴15延胡索15枳实15

缩砂仁10茴香10木香10草蔻10干姜10

适应症:用于痰化饮而胸痛;波及腰背,且有呕吐之病而胃痛,心神经痛,心绞痛,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方解:半夏、茯苓、陈皮为治痰饮常药,有清痰利湿作用。香附,木香,草蔻,缩砂仁,有宣脾通阳作用。枳实,厚朴,干姜,小茴香有利脾和胃作用。延胡索,香附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药物功效:枳实理气,砂仁理气、陈皮理气,厚朴理气镇痛。

三、止咳化痰草药

 1、温化寒(湿)痰药:辛苦温燥—寒痰、湿痰

湿痰、寒痰证——咳嗽气喘,痰清稀量多而色白为特征,还可见眩晕、肢体麻木等;

(1)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外用消肿止痛。用于湿痰、寒痰证。本品具温燥之性,能燥湿而化痰浊,且有止咳作用,为治湿痰之要药。

(2)天南星—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外用消肿止痛。用于湿痰、寒痰证。本品燥湿化痰功似半夏而温燥毒烈之性更甚,祛痰作用较强。

 2、清化热(燥)痰药:甘苦咸凉—热痰、燥痰

热痰证——咳嗽气喘,痰黄粘稠为主症,并伴热象;

燥痰证——痰干粘稠,难咯,干咳等,并兼见其他燥象。

(1)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本品能止咳,兼能祛痰,还略具平喘作用。甘草能促进咽部及支气管粘膜分泌,使浓痰稀释易于咳出;

(2)瓜蒌—甘、微苦、寒。归肺、大肠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用于痰热及燥热咳喘。本品有清热化痰之功。治疗痰热阻肺、肺气上逆、胸闷、咳痰黄稠,可配伍黄芩、胆南星、枳实等。

3、止咳平喘药:多辛甘苦,有润燥、宣降敛泻等作用

(1)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证已解,气喘咳嗽。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与杏仁、甘草配伍,可增强平喘功效

四、止咳化痰穴位按摩

 1、干咳咽痒,按摩列缺和照海

干咳或咽痒,往往肺阴不足的表现,治疗时一方面要止咳,另外一方面还要滋阴,前者治标,后者治本,所以列缺与照海两穴合用,就是标本同治的方法了。

列缺是肺经的络穴,功效就是止咳,所以单纯性的咳嗽,没有其他症状时,只按列缺就可以缓解咳嗽的症状了。怎么找这个穴位呢?将两手虎*叉,手腕要伸直,将食指点在手腕的侧面,可以感觉到食指下面的骨头上有一个明显的纵向裂隙,这里就是列缺穴,名字够形象吧。因列缺位于窄小的骨缝中,所以治疗时需将拇指立起用指尖掐按。每次3-5分钟,每日5-10次。

照海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在五脏的功能中,肺主气司呼吸,而肾主纳气,以引气归元,肾气不足时多有咳、喘等逆气之症。加上列缺与照海两穴都是八脉交会穴,列缺通于任脉,照海通于阴跷脉,而两条奇经又会聚于咽喉处,因此两穴形成了一对儿经典的组合。照海又怎么取呢?沿内踝尖向下循按到内踝的末端,可以感觉到这里有一个明显的骨缝,即为照海穴,用指尖掐按,每次3-5分钟,每日5-10次。

2、咳嗽痰白,按摩大椎穴

很典型的风寒咳嗽,一般发生在冬天,特点是咳嗽,咽痒,咳痰清稀,痰白稀薄,鼻塞流清涕,舌苔白等,要想防止风寒咳嗽,一定要加强抵御寒气的能力。

低头时,摸到颈后最突起的高骨,在这块高骨的下方就是大椎穴,这里是人体所有阳经汇聚之处,阳气聚集。用手掌搓热颈后的大椎穴,以皮肤发热发红这度,帮助振奋阳气,抗御外邪。如果能洗上热水澡,那么就用热水多冲冲这个部位吧,哪怕只用热气腾腾的毛巾晤晤大椎,都能抵御寒气的侵袭。

当然,中医的特色还是在于治未病,与其生病后想办法解决,还不如彻底杜绝疾病的发生。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咳嗽的麻烦,还是要从日常生活做起,好好爱护你的肺,比任何有效的治疗都要好上千万倍

滋阴 润肺 化痰 滋阴润肺 更多>>
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
大厨艺首页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