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当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其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这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像,称为近视眼(myopia)。此时检查验光则会提示近视度数,例如通常称近视50度,记录为“-0.50D”。
在眼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外界的平行光进入眼内,其焦点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则形成清晰像,此称为正视;若焦点无法落在视网膜上,则称为非正视,也就是屈光不正。
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当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其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这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像,称为近视眼(myopia)。此时检查验光则会提示近视度数,例如通常称近视50度,记录为“-0.50D”。
在眼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外界的平行光进入眼内,其焦点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则形成清晰像,此称为正视;若焦点无法落在视网膜上,则称为非正视,也就是屈光不正。
近年来,我国近视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这类最常见的眼科疾病被列为世界三大疾病之一,我国人口近视发生率约为33%,是世界平均水平(占总人口的22%)的1.5倍。
近视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三类,分别依据近视度数、屈光成分和病程进展进行分类。
轻度近视:≤300度(≤-3.00D)。
中度近视:300度~ 600度(-3.00D~-6.00D)。
高度近视:>600度(>-6.00D)。
轴性近视:最常见,眼球前后径过长(即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而屈光力(即角膜和晶状体等眼其他屈光成分的屈光性能)基本在正常范围。
屈光性近视:主要由于角膜或晶状体曲率过大,或各屈光成分之间组合异常,导致屈光力超出正常范围,而眼轴长度基本在正常范围。
单纯性近视:近视度数一般在-6.00D以内,大部分患者的眼底无病理变化,进展缓慢,用适当的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其他视功能指标多属正常。
病理性近视:一般近视度数较高,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患者除了远视力差之外,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漂浮物、闪光感等,发生视网膜脱离、撕裂、裂孔、黄斑出血、新生血管和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性要大得多。
关于近视形成的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近视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不良用眼习惯等。
遗传因素
大量调查表明,近视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常可见家族聚集性,父母双方或一方近视,孩子发生近视的可能性会增大。其中比较明确的是,高度近视的发生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环境因素
长期近距离用眼者的近视发生率较高,这也是我国青少年近视高发的主要原因。如果再叠加上环境照明不佳、阅读字迹过小或模糊不清、持续阅读时间过长、缺乏户外活动等因素,更加促使近视的发生与发展。
有研究提示,微量元素缺乏、营养成分失调以及大气污染可能都是近视的诱发因素。
随着近年来电子产品的普及,长期近距离看电子屏幕也可能会促使近视发生发展。
近视最为熟知的症状就是看近处基本正常,看远处视物模糊。随着近视度数增加,还会伴随一些其他视觉症状。
远视力减退
远视力减退,但近视力正常。看远处目标时常不自觉眯起眼睛。
视疲劳
过度用眼后出现重影、畏光、眼干、眼痒、眼异物感、眼部酸胀、头痛等。
外斜视
由于看近时不用或少用眼肌调节,导致集合功能相应减弱,易引起外隐斜视或外斜视。
眼球改变
眼轴变长,表现为眼球突出。当眼球前后径过长,眼球后极部扩张,形成后巩膜葡萄肿。
眼底损害
多发生在高度近视,这类患者会有程度不等的眼底退行性改变。
当近视度数较高,尤其是病理性近视或当合并眼底损害时,可出现以下表现:
视物遮挡
视野改变,引起视物遮挡感。尤其当并发视网膜脱离时,看东西可出现大片遮幕感。
视物变形
当病理性近视并发黄斑变性,黄斑出血或黄斑裂孔时,可出现视物变形。
视物重影,眼球转动受限
高度近视眼可发生固定性内斜视,常表现为极度的内下斜视,眼球转动受限。
色觉异常
病理性近视可出现继发性色觉异常。常见有蓝色觉及黄色觉异常,当病变累及黄斑部时,可出现红色觉异常。
光觉异常
病理性近视的光敏感性可能降低,且比矫正视力更敏感。暗适应功能异常,也就是从强光环境进入暗处,眼睛很长时间不能看清物体,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夜盲。
对比敏感度下降
患者可能视力下降没有那么严重,但是眼睛对平均亮度的区域辨别差别的能力严重下降。
飞蚊症
眼前黑影飘动的感觉,似有蚊虫在眼前飞动,可随年龄增长而增多。
当出现持续看远处物体模糊不清,须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视力检查;对于高度近视或病理性近视者,一旦发生视物遮挡、视物变形、光觉异常的时候,应该警惕视网膜或眼底病变,尽快就医,做进一步检查。
1. 根据症状怀疑患有近视,应及早于眼科就诊,尤其是青少年近视发展快,家长更应该及早关注和就诊。
2. 医生可能会进行详细问诊,病史采集内容包括:
视远物模糊表现;
年龄及发病时间;
眼部及全身病史、手术史;
近视家族史;
用眼习惯及用眼环境;
既往近视进展史;
既往近视控制治疗史,有无验光配镜或手术。
3. 接下来医生会对眼部进行各项检查,最终,根据各项检查结果判断近视类型及程度。
4. 根据近视程度及患者意愿予以治疗,主要包括验光配框架眼镜、戴角膜接触镜和手术治疗。
5. 初诊之后的随访对于青少年非常重要。近视常起始于6岁到12岁,在青少年时期,伴随着眼球的持续生长,近视发展很快,一般到20岁左右近视程度稳定下来。
6. 每年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必要时可能需要每隔一年或每隔几个月就更换一副新眼镜。
眼科
视力检查
视力检查是发现近视的第一步,通过规范的视力检查,可以简便迅速地将可疑近视与正常人区别开。
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查界值必须考虑年龄因素,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弱视学组提出,将不同年龄组儿童的正常视力参考值下限定为:3~5岁0.5,6岁以上0.7。6岁以上的学龄期儿童,裸眼视力如果低于小数视力0.5,是怀疑屈光异常的标准。
散瞳验光
其学术名称为睫状肌麻痹验光,这是国际公认的诊断近视的金标准。对于 12 岁以下,尤其是初次验光,或有远视、斜视、弱视和较大散光的儿童建议必须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
眼底检查
眼底检查通常也在散瞳之后进行,包括彩色眼底照相、直接检眼镜检查、间接检眼镜检查等,可以直观看到和分析眼底病变,对于中、高度近视或有眼底病变症状的患者尤其有必要。
裂隙灯检查
这项检查在暗室中进行,可以了解眼内部多个结构的功能。
其他检查
随着技术发展,眼科专业精密的检查越来越完善,可以通过不同方法对眼部发育、视功能进行检查,包括功能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调节与聚散功能、眼压与视野、A/B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OCT)、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FFA)等,这些检查需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安排。
通常说的假性近视是因眼睛调节不佳导致的功能性近视,通过放松、休息、散瞳干预后可视力恢复正常,不需要佩戴眼镜,需要和真性近视进行鉴别。
近视矫正方法目前主要是佩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和屈光手术,不管何种方式,均是通过镜片或者改变眼屈光面的折射力,达到清晰成像在视网膜上的目的。
框架眼镜
框架眼镜因其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是最常见的近视治疗方式,对于青少年或某些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短暂使用或者需要频繁调整参数的患者,最好选择框架眼镜。
对于配镜时机,并无明确定论,一般认为近视度数高于200度或300度,会影响正常工作学习,应该佩戴眼镜。对于青少年来说,其用眼较多且视力处于发展阶段,建议超过200度应该佩戴框架眼镜,通过矫正视力减轻视疲劳。
角膜接触镜
角膜接触镜俗称隐形眼镜,其矫正原理和框架眼镜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这类眼镜与角膜直接接触,减少了框架眼镜距离眼睛较远所致的放大率改变,接触镜的度数一般比框架眼镜减少50~100度。
角膜接触镜分为软镜和硬镜,各有优缺点。
角膜塑形镜(OK镜)
这是一种特殊设计的透气性硬镜,通过配戴使角膜中央区域的弧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平,从而暂时性降低一定量的近视度数,但是这种效果有限,一般适用于 600 度以下的人群,且效果是可逆的,一旦停戴,近视度数会恢复原有水平,不能真正治愈近视。
研究表明,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延缓青少年眼轴长度进展,减缓近视度数增长,需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酌情考虑验配,未成年儿童需要有家长监护配合治疗。
一直以来,近视并无对症的用药,近年来,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与口服叶黄素是否可以作为药物治疗存在争议,暂无确切定论。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用于控制近视进展是近年来视光学中药物控制近视研究的热点,虽然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了其对儿童近视控制的有效性,但并未进入临床指南推荐。
近视矫正手术可用于降低近视度数或治愈近视,主要适用于18岁以上度数稳定的近视患者,近视发展稳定在2年以上,每年近视屈光度增长不超过50度。
近视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角膜屈光手术和人工晶状植入术。
角膜屈光手术是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的形态以矫正屈光不正,最近十几年技术发展很快,下表介绍近年来的主流术式。
人工晶状植入术不是目前的主流治疗选择,适用于不愿意戴眼镜但又不适合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者。
术后并发症
根据目前的技术发展,到正规医院进行此类手术安全性较高,但是任何手术都有可能发生术后并发症。
光学方面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屈光度数矫正不足或过矫引起视物模糊;一过性或永久性眩光或光晕,尤其在夜间的视力下降;对比敏感度降低;产生规则或不规则散光。
医学方面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感染;反复发作角膜糜烂;单纯疱疹病毒角膜炎复发;角膜扩张或圆锥角膜;干眼症或原有的干眼症恶化,眼睛干涩;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高眼压症、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裂孔或脱离。
近视一旦发生,除非部分手术方式可治愈,其他矫正视力的方式都是需要终身进行的,但是一般来说其并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
重度近视与病理性近视可能引发视网膜病变、眼底损害等,需要特别注意,一旦发生不适须立刻就医。
近视是一种可控可矫正的疾病,一般都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戴眼镜会加重近视”是一种误区,不要有过多的心理负担。青少年发现近视后,父母应该科学对待,避免把自己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发生前做好预防,发生后科学治疗。
1. 选择正规验光配镜机构咨询,及时科学配镜,矫正视力,防止恶化。
2. 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视野、眼轴等的变化情况;18岁以下的青少年应该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眼科检查。
3. 保持眼部卫生,不随意揉眼,即使是成年也要注意避免用眼过度疲劳。
4. 戒烟、少量饮酒的健康生活方式利于视网膜及眼底的保护。
5. 如果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一定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避免眼部并发症。
6. 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富含ω-3脂肪酸的金枪鱼、三文鱼等。
7. 当突然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丧失、眼前黑影、视野缺损、视力(尤以近视力)进行性或突发性下降,须及时就医排查视网膜脱离、青光眼、脑血管病等。
1. 控制用眼距离,避免用眼距离<33cm,避免近距离用眼时间超过45min。工作或阅读时,坚持“一尺一拳一寸(阅读距离33cm;身体距桌8cm; 手距笔尖3.33cm)”护眼原则,保持良好坐姿。长时间用眼后注意眺望一下远方,休息下眼睛。
2. 增加户外活动,每天必须有2小时以上,或每周10小时以上户外活动时间。
3. 培养正确做眼保健操的习惯。
4. 改善照明环境,避免在较暗光线下学习工作。
5. 保障充足睡眠时间,让眼睛得以充分休息。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生每天睡眠9小时、高中阶段学生每天睡眠8小时。成年人每天应睡眠7~8小时(每天不宜少于6小时)。
6.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躺着看书、玩手机,不在公交上看书、玩手机。
7. 控制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使用,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可考虑使用有红光滤过功能的电子产品。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也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玻璃体腔内液体通过视网膜的裂孔进入到视网膜下,引起神经上皮和
视网膜是一层菲薄的但又非常复杂的结构,它贴于眼球的后壁部,传递来自视网膜感受器冲动的神经纤维跨越视网
早期这种功能改变是可逆的,若病情持续发展,血管壁受损,微血管基底膜增厚,造成血管径变细,血流缓慢,易
早治疗的关键是早发现,妇产科、新生儿科、激光医学科等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此外,还应建立早产
通常在50岁以后,老年人视网膜中央的黄斑部位,会因为光线的刺激发生萎缩,导致视力不断下降,严重时甚至
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在生活中是不多见的,很多人对此不太了解,有的人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疾病,引起这
维生素a的最好来源是各种动物的肝脏、鱼肝油、奶类和蛋类,植物性的食物,比如胡萝卜、苋菜、菠菜、韭菜、
眼球突出:高度近视眼眼球前后径明显增长,有的形成巩膜后葡萄肿,前房加深,睫状肌萎缩,部分人眼球明显突
视物的过程需要维生素a的参与,视神经的传导又需要维生素b族的帮助,预防眼睛的老视需要健康的血管,维生
近视手术后如何保养做完手术以后的一周内,绝对不能看书、看电视、看电脑,要多闭眼休息,看远方、看绿色。
防治近视的食物有哪些,防治近视吃什么好?防治近视常吃的食物有脱脂奶粉、全脂牛奶、淡奶、全脂速溶奶粉、
防治近视吃什么食物好?如何饮食?防治近视常吃的食物有牛奶、奶粉、牛奶、奶粉、奶片、牛乳粉、全脂奶粉、
近视吃什么食物好?如何饮食?近视常吃的食物有糜子、糜子、带皮糜子、糜子面...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