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 名菜 食材 百科 健康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首页 儿科 > 儿童心理 > 正文

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机制儿童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解释。

一些医学和生理心理学研究者从人的神经生理基础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前苏联神经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儿童个性的差异可用其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来解释。不同的神经活动类型,在环境的影响下会形成不同的动力定型,即巩固下来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从而导致不同的个性结构。神经生理差异影响人的个性或心理健康这一观点得到了一些事实的支持。例如,因大脑萎缩导致的老年性痴呆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是性格上的改变,表现为冷酷无情、顽固、自私、丧失羞耻感等,反社会人格的罪犯,其XYY异常染色体是正常人的10倍。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个性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其动力形式表现为性欲,它是个性形成的基础:自我和超我则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部分。本我寻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受到现实环境的限制,超我则评判善恶是非,它追求完美,而不是快乐。如果个性的这三个系统保持平衡,个性就能得到发展;相反,如果三个系统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人就会产生焦虑,引起精神病或心理障碍。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人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其中6-11岁属于潜伏期。这时期的儿童在小学学习,个体的性冲动进入暂停活动的时期,他们对性缺乏兴趣,男女界线分明。如果小学生在这段时期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使性冲动活跃起来,即会引起性饥渴,并导致焦虑、精神错乱和性心理障碍等。

心理社会分析学派的代表埃里克森,在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个性结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个性发展的八阶段论。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人从出生到死亡一共经历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先天固定的,并于不同的文化中普遍存在,但每一阶段能否顺利通过则依社会环境而定。在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中,分别面对着八种不同的心理危机,其中从6岁到11岁之间属于勤奋感对自卑感时期。儿童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体验从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如果小学儿童未能发展起这样的勤奋感,就会对自己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缺乏信心,从而产生自卑感。这个阶段的危机如果能够得到积极解决,勤奋超过自卑,儿童就会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儿童 脑萎缩 精神病 心理障碍 更多>>
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
大厨艺首页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