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过敏的症状有哪些
1.固定性红斑(固定疹)
是药疹中最常见的一种,据统计占药疹的22%~44%。常见的致病药物为磺胺类(以长效磺胺占首位)、四环素类及镇静药,水肿性斑片,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重者斑上有一至数个水疱或大疱。红斑数一至数片不等,分布不对称。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常好发于口唇及外生殖器等皮肤黏膜交界处,常因摩擦引起糜烂。如复发,通常仍在原处发作,与前一次留下的色素斑完全或部分重叠,且常较前一次扩大、增多。皮损局部可伴瘙痒,皮损广泛者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红斑消退后常留下紫褐*素斑,多年不退尽,具有诊断价值。少数不带紫色的水肿性红斑,则消退快,且可不留痕迹。个别病例可伴发多形红斑样药疹、荨麻疹样药疹或麻疹样红斑。
2.重症多形红斑
此系严重的大疱性多形红斑,除皮肤损害外,眼、口、外生殖器等出现严重的黏膜损害,有明显糜烂、渗出,常伴寒战、高热,亦可并发支气管炎、肺炎、胸腔积液及肾脏损害。眼损害可导致失明。罹患该型药疹者儿童多见。但必须指出,本症候群有时并非药物所引起。
3.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药疹
临床上比较少见,但相当严重。起病急,皮疹于2~3日内遍及全身。初为鲜红或紫红色斑。有时起病时呈多形红斑样,以后增多扩大,融合成棕红色大片。严重者黏膜同时累及,可谓体无完肤。大片上出现松弛性大疱,形成很多平行的3~10cm长的皱褶,可以从一处推动到另一处。表皮极细薄,稍擦即破,显示明显的棘层松解现象。全身常伴40℃左右的高热。重者可同时或先后累及胃肠道、肝、肾、心、脑等脏器。曾见一例因本病死亡患者,其鼻饲管壁上密布脱落的黏膜。病程有一定自限性,皮疹常于2~4周后开始消退。如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某些重要脏器的严重受累,或因处理不当可于2周左右死亡。
血液白细胞总数多在10×109/L(10000/mm3)以上,中性粒细胞约80%,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为0或很低。重症死亡病例病理解剖发现:①表皮显著萎缩,棘层细胞只有1~2层甚至全消失,细胞间和细胞内水肿,真皮充血水肿,有围管小圆细胞浸润,胶原纤维破碎变坏。口腔黏膜病变与皮肤相似;②淋巴结肿大,髓质增生,内皮黏膜增生肿大,皮质滤泡萎缩;③肝切面黄红相间,可见瘀血,和肝细胞变坏。镜检示肝上叶中央严重瘀血,残留肝细胞脂变、离解;肝实质与汇管分界不清,有的肝细胞边界模糊不清,有的坏死溶解而被吸收;④肾切面肿胀,包膜外翻。镜检示血管充血,曲管浊肿,皮质间质内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形成的灶性浸润;⑤脑灰质神经细胞呈各种变性,枕叶神经细胞呈水样变性、肿胀,间有卫星细胞现象。基底核及小胶质细胞灶样增生;⑥心肌有间质性水肿和弥漫性轻度小圆细胞浸润。
二、引起药物反应的直接原因
毋庸置疑,引起药物反应的直接原因当然是药物。据本科60年代统计资料分析,引起药疹的药物主要有以下4类:即磺胺药(占21.6%)、解热镇痛药(占14.3%)、抗生素(占12.3%)及镇静an眠药(占11%),总计占致病药物的近60%。
据1983~1992年住院的104例重型药疹分析,致病药物的前4类主要是:抗生素、抗痛风药(各26例,分别占25%),解热镇痛药(20例,占19.2%)及磺胺药(12例外中11.5%),与以往资料相比,致病药物主次序列及种类均有不小变化,如磺胺药致病比数则明显减少,且仅为复方SMZ一种;抗痛风药跃居首位,均为别嘌呤醇;抗生素中以头孢菌素类为主。近几年,报导较多尚有痢特灵、噻嗪类药物、非类固醇抗炎剂、异菸进、对氨基水杨酸、氯丙嗪、卡巴西平、免疫抑制剂、抗癌药物、血清生物制品以及中草药特别是一些中成药制剂。
三、传统治疗药物过敏的弊端
1.仪器治疗:多违背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强制性治疗药物过敏。造成毛细血管的伤害,易复发。
2.中药治疗:是药三分毒,中药的功效具有多样性,不能准确界定有效活性成分,缺乏现代化生物工程技术,部分中药成份也会引起过敏。
3.口服激素治疗:只能从皮肤的表层改善药物过敏症状,针对性很单一,治标不治本。刺激性成分激素直接接触伤害皮肤。
4.外用激素:它能缓解症状,但是这类药有副作用大,多产生依赖性,症状将反复发作。
治疗药物过敏如用传统的控制的方法治疗,如激素类,抗组胺类,炎症类药物治疗,一时见轻,但过一段病情又会加重,这样反复形成恶性循环。
治疗顽固性过敏最有效的措施是寻找出过敏诱发因子(过敏原),但要在常见的过敏原中找到致病因子犹如大海里捞针。最新权威实验证实:过敏人群体内自由基数量比非过敏人群高许多!自由基对人体免疫系统侵害是过敏体质形成的基础,还会直接氧化人体的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导致细胞膜破裂释放出组织胺,产生过敏反应。因此,改善过敏体质就要清除自由基。
四、小儿药物过敏的症状有几种
1、固定性红斑型:发于嘴周围皮肤,***处及外生殖器部位也很常见。皮疹形态特殊,易于识别。特点为鲜红色或紫红色水肿性红斑,呈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清楚。阿斯匹林、APC、阿鲁片、复方新诺明等易引起此类约疹。
2、红斑性发疹:表现为全身性,对称性分布大量鲜红鸡皮样小疙瘩,或粟粒大小的红色斑片,形成似猩红热式麻疹,伴轻度中度发热。此类药疹以青霉素类药物最常见,如氨苄青霉素,安必林等。
3、荨麻疹型:表现为全身性大小不等的风团,扁平高起,形态不规则,伴有明显的瘙痒,部分患儿有发热乏力,关节痛及腹痛等全身症状。引起小儿等麻疹常见药物力青霉素、痢长、破伤风抗毒素及狂犬疫苗等。
引起小儿药物过敏最常见的有4种(优因培注)
(1)解热镇痛药;如APC、阿鲁片、巴米尔等含有阿斯匹林的口服退烧药。肌肉注射的安痛定也能引起药疹,而且比较严重。
(2)磺胺药;如复方新诺明。
(3)青霉素类抗生素;如口服安必林,肌肉注射的青霉素,静脉点滴用的氨苄青霉素等。
(4)其他各种疫苗及一些中草药也可引起药疹。
避免乱用药物,采取安全的给药途径,对过敏体质者,尽量选用致敏性较低的药物,尤其应该注意复发制剂中的已
临床上易过敏的药物较多,如青霉素钠、链霉素、林可霉素(输液)、庆大霉素(输液)、维丁胶性钙、柴胡针、
血液病样反应:是药物引起的血液系统的异常,包括颗粒性白细胞减少或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等
它们具有下列一些共同点:①有一定潜伏期,一般为4~20日,平均7~8日,如已被致敏,再次用同样药物,
药物过敏也称药物变态反应,是由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是药物不良反应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与人的特异性过敏体
由于接触性皮炎临床表现多样,国外大量研究表明,无论临床医生还是病人本身的推测往往是不可靠的,而斑贴试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此型潜伏期长,初期如麻疹,继续发展全身皮肤渐红、肿胀,然后皮肤发生广泛性叶片状脱屑
常见的致病药物为磺胺类(以长效磺胺占首位)、四环素类、解热镇痛药及镇静药,水肿性斑片,圆形或椭圆形,
过敏性皮疹临床表现过敏性皮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属于任何类型的变态反应,而在不少情况下,是多型变态
如发红、发硬,增大超过1厘米,或感觉皮丘处发热、发痒等,即为过敏试验阳性,表示对该药物过敏,病人则不
以下是容易对抗毒素过敏的人群:患者本人或者直系亲属有过敏史,或者曾患过湿疹、支气管哮喘、神经性水肿、
药物斑贴试验与药疹临床类型间的关系药疹的变态反应机制复杂,分为:ⅰ型为ige介导型ⅱ型为细胞毒型ⅲ型
在用药前,首先明确诊断,不要在病情未搞清前,采用多种药物围攻,以为总有一种药物会产生效用,这样易出现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