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 名菜 食材 百科 健康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首页 养生 > 四季养生 > 正文

夏季养生9个小常识 夏天养生吃这五味防病又长寿

一、9个养生小常识让你轻松度炎夏

 1、少吃多餐

夏天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的少吃多餐,有助于我们消化,一顿饭吃的东西越多,为了消化这些食物,身体产生代谢热量也就越多,特别注意少吃高蛋白的食物,它们产生的代谢热量尤其多。

2、喝菊花茶

夏天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的喝一些菊花茶,能够帮助我们清肝明目,菊花茶能够降温醒脑。

 3、凉水冲手腕

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炎热,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使用凉水冲手腕,能够帮助降低温度,每隔几小时用自来水冲手腕5秒,因为手腕是动脉流过的地方,这样可降低血液温度。

 4、温水冲澡

我们也可以适当的使用温水冲澡。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比较有好处的,最好是用稍低于体温的温水冲澡或沐浴,特别是在睡前进行。

 5、多喝水

每天适当的多喝一些水能够帮助我们多补充身体的水分,对身体健康比较有益处,医生建议少饮酒多喝水,因为酒精可能导致身体缺水,矿泉水或低糖汽水是更好的选择。

 6、避免剧烈运动

适当的运动对我们身体健康比较好,但是我们一定要足以避免剧烈的运动,剧烈活动将激活身体能量,增加内部温度。

7、使用冰袋

适当的使用冰袋可以帮助降低我们皮肤的温度,能够达到降温的效果,可重复使用的冰袋是很好的降低皮肤温度的工具,里面预充的液体有降温效果。

 8、选好枕具

我们需要注意选好枕头,这样对我们的睡眠是比较有利的,使用羽毛或绒毛枕头,枕套最好是棉质的,合成纤维的枕套会积累热量。

 9、吃辛辣食物

适当的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也非常的有好处,医生认为,尽管大热天里吃这些东西难以想象,但辛辣食物可以刺激口腔内的热量接收,提高血液循环,导致大量出汗,这些有助于降低体温。

二、夏季养生要注意这5大点

1、科学饮用水

水是生命的源泉,如果人体缺水,身体健康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夏季喝水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夏季大量的饮用水是比较正常的,但诸多人喜欢饮用冰凉的水,其实饮用这种水对自身的健康没有好处。

因为凉水对肠胃具有刺激的作用,长期下去,会降低肠胃功能,所以小编建议大家最好饮用温开水。

除了注意水温之外,喝水的量也是要注意的,不必根据网上所说一天八杯水,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喝水,但不可等到口渴才想起来饮用水。因为水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明,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为何人体要不断摄取水分呢?其实是因为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体各脏器的运行都是离不开水的,再加上夏季易使人体流失过多的水分,如果自身不能及时的喝水为身体补充适量的水分,健康就会到影响。

身体会因为水分的缺失而出现衰老、皱纹产生等。如果身边没有温开水,可以喝常温的含矿物质的矿泉水。但小编要提醒大家,不要为了追求口感上的满足而饮用碳酸饮料,或者含有诸多添加剂的果汁。

2、养成午睡的习惯

夏季与秋季、冬季有明显的不同,即使中午没有午睡的习惯,下午也不会总是出现犯困的现象,但如果夏季没有午睡的习惯,下午肯定总是会出现犯困。

如果中午不抽出十几分钟的时间进行午睡,估计大多数人会处于犯困的状态之中,而且严重的影响到下午的工作效率,就连自身的精神状态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这时小编要提醒大家,午睡时间较短为宜,过长易出现头痛的症状。所以,午睡的时间一定要把握好!

3、不可总是开着空调

夏季开空调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但就是尤其夏季的到来,是周边的温度不断的升高,,们这是人体承受不了较高的温度,就会不断开着空调,再加上食用过多生冷的食物,易使自身的阳气受损。

由于居住环境国宇超市,身体会出现诸多异样,如空调病、腹泻等。所以,小编建议大家不要把空调的温度开的过低,也不要过多食用较冷的食物。

4、注意饮食

夏季饮食与其他季节的饮食有明显不同,因为气温的升高易使人们没有食欲食用食物,这是的饮食最好宜清淡为主。

夏季饮食在注重清淡的同时,也要注重食物的滋补性,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对于油腻的食物最好食用。

平时闲暇的时候可以多熬点粥,如绿豆粥、红豆粥、银耳粥、燕麦粥等,早上和晚上都可以以粥为主。贺州市人们用咸菜搭配着食用,但小编建议大家咸菜可以少量的食用,不仅它是高盐食物。

对于蔬菜的选择也是要慎重的,因为有些蔬菜不属于应季的,所以,小编建议大家虽好食用应季蔬菜,如菠菜、冬瓜、苦瓜、黄瓜等。

除了食用以上常见的食物之外,可以多食用苦味食物,因为这类食物自身含有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

5、适量补充钾

由于天气的炎热,人体流汗量会逐渐增加,在补充水分的同时,盐分的补充也是相当重要。

因为人体在流汗的时候,身体内的钾离子会随着汗液流出体外,从而由于缺钾而造成人体倦怠无力、头昏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想要缓解以上的症状,可以补充钾离子,平时多食用含钾的食物,如草莓、杏子、荔枝、桃子等。

三、夏天养生吃5味防病又长寿

 苦味养心安神

长夏属心,夏季心火当令,心火过旺而肾气不足,加之夏季天气炎热,人容易郁闷气恼,会伤及心脏,而“苦”味是火的天敌,因此夏季养心安神,首推苦味。最佳的苦味食物首推苦瓜,苦瓜具有增食欲、助消化、除热邪、解疲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等作用,既可凉拌,又可炒肉、烧鱼,清脆爽口,别有风味。

莲子味甘、涩,性平,入心、脾、肾经,有利心安神、养脾止泻、补肾固精的效果,可以做莲子粥,用莲子50克,粳米或糯米100克,洗净入锅同煮至莲子较烂就好。夏季可选的苦味食物还有莴笋、蒲公英、苦菜等。

甜味健脾除湿

在夏末七八月份的时候还有一个“长夏”,此时气候最为潮湿,这个季节对应的五脏是脾,脾湿则脾胃功能低下、胃口差,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这时祛湿和健脾非常重要。中医认为甘入脾,适当吃点甘甜口感的食物,可补益脾胃。

代表性的甘味食物有:山药,味甘性平,归脾经、肺经、肾经,健脾止泻宜用熟山药,可以山药加排骨、蔬菜煮成汤;大枣,性味甘平,可补中益气、安中养脾、养血安神,可以煮粥食用或者切碎晾干泡水、代茶饮,对缓解胃寒、胃痛等有很好的疗效。

甜味食物有很多,像蜂蜜、糯米等,都有很好的养脾胃作用,脾胃不合的人最好选择“甘温”的药物或食物,如面粉、糯米、南瓜、莲子、芋头等,少食甘凉食物,如绿豆、丝瓜、冬瓜、茄子、白菜、黄瓜等。

酸味生津止渴

夏季出汗多而最易丢失津液,故需适当吃酸味食物,能敛汗止泻祛湿,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可以来份番茄汤,番茄中含有丰富的番茄红素,番茄煮熟以后,有机酸也跟着跑到水里,吃起来酸味很浓,既生津止渴,又开胃消食,做番茄汤的时候一定要把番茄反复炒,把番茄炒出来再加水,还可以加入蛋花,增加营养。

多吃点醋能预防流汗,还能增进食欲并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吃醋”的方式很多,既可以蘸着吃,也可以在平时炒菜即将出锅的时候,适当放点醋。在炖煮肉、骨、皮类的食物时,也可加一点醋,能使食物快速熟透,还能促进其中蛋白质充分分解。

山楂茶也可以尝试,山楂有开胃消食的功能,还可消除肉食积滞,可将山楂切片泡茶,但空腹时不要喝。此外,酸味食物还有柠檬、草莓、乌梅、葡萄、菠萝、猕猴桃等。

辣味平衡寒热

夏日炎炎,人们除了喝冷饮,常吃的西瓜、黄瓜、苦瓜、冬瓜、萝卜等果蔬,都属于寒凉性食物,吃多了容易损伤脾胃,轻则胃脘不舒,重则胃疼。此时如果适当搭配一点辣椒,则可起到寒热平衡的作用。除此之外,夏天少吃点辣椒还能开胃助消化,在民间,辣椒就有“开胃菜”、“下饭菜”的美称。夏天雨水多、湿气重,吃点辣椒,还能给身体“除湿”,能把体内多余的湿气驱除出去。夏天吃辣椒,关键要注意量,只吃一点,切勿过多。

鲜味开胃消食

由于夏天天气炎热,很多人都会食欲下降,这时吃点“鲜”味可以提高食欲,增进营养。比如每周喝一次鲜鱼汤,如果是整条鱼炖汤,可以先将鱼两面稍稍用油煎一下,鱼煎好后放生姜、料酒爆香,加冷水大火烧开,后小火慢煮至汤白时加一点醋,起锅前再加盐和鸡精,撒上葱花即可。另外,夏季烹饪,要注意各种提鲜方法,比如杏鲍菇、菌菇类都有增香提鲜的作用,杏鲍菇菇肉肥厚,质地脆嫩,具有淡淡的杏仁香味,烧菜时加点,效果比鸡精还要好。

四、夏季去火控压就找这些茶

夏季最适合喝什么茶降火呢?

 1、苦丁茶

苦丁茶号称最降火的茶叶。

由于苦丁茶性寒,所以胃有虚寒的人不要喝苦丁茶。

即可以单独喝,也可以与其他茶混合冲泡,若是再加点蜂蜜,制成苦丁茶甘露,口感极佳,清凉解渴。

2、菊花茶

菊花茶降火明目,是很好的夏季饮品。

饮菊花茶时可在茶杯中放入几颗冰糖或一小勺蜂蜜,这样口感更爽。

体质偏寒的人喝菊花茶的时候,要放点枸杞,而脾胃虚寒的人最好少喝。

 3、绿茶

绿茶属常用茶,日常接触的也比较多。

但要注意不宜空腹饮用。

 4、陈皮茶

陈皮就是桔子皮,不要小看了它,陈皮开胃,对高脂肪食物有辅助消化作用。饮用它护肝养胃,降火开胃。

蜂蜜陈皮茶是最佳组合了。

注意先用沸水将陈皮泡开,待水稍烫时再加入蜂蜜,保留蜂蜜有效成分。

 夏日喝什么茶控压?

1、山楂茶

山楂所含的成份可以助消化、扩张血管、降低血糖、降低血压。同时经常饮用山楂茶,对于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的辅助疗效。其饮用方法为,每天数次用鲜嫩山楂果1—2枚泡茶饮用。

2、荷叶茶

中医实践表明,荷叶的浸剂和煎剂具有扩张血管、清热解暑及降血压之效。同时,荷叶还是减脂去肥之良药。治疗高血压的饮用方法是:用鲜荷叶半张洗净切碎,加适量的水,煮沸放凉后代茶饮用。

3、首乌茶

首乌具有降血脂,减少血栓形成之功效。血脂增高者,常饮首乌茶疗效十分明显。

其制作方法为取制首乌20—30克,加水煎煮30分钟后,待温凉后当茶饮用,每天一剂。

五味 长寿 防病 更多>>
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
大厨艺首页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