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 名菜 食材 百科 健康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首页 养生 > 养生保健 > 正文

什么是鹅口疮鹅口疮的病因及症状是什么

一、什么是口疮呢

鹅口疮是新生儿时期经常见到的疾病,尤其是出生一周以后的早产儿。俗称“白口糊”,中医叫“雪口症”。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是属于真菌的一种,也称霉菌。一般认为是由于新生儿免疫机能低下,如虚弱,营养不良,腹泻,或因感染而长期应用各种抗生素或激素如强的松等所造成的。

有了鹅口疮的宝宝常表现为宝宝嘴巴里有很多像奶斑一样的东西粘在口腔壁上,与新生儿吃奶留下的奶很难区别。如果用棉签能擦掉则为奶斑,擦不掉则为鹅口疮了。到医院里请医生把这些白色的物质取下来做真菌直接涂片检查,还可以看到菌丝和成群芽孢呢。如果不及时治疗,斑点状霉菌会越长越多,可融合成片或连在一起,且厚度增加。不严重时新生儿无特殊不适,随着病情加重,新生儿可表现出烦躁不安,进食减少,且因进食时疼痛而拒食。严重的可扩散到咽喉,引起吞咽困难;若扩散到气管可引起霉菌性肠炎和霉菌性肺炎,甚至全身性念珠菌感染。

二、鹅口疮的病因及症状是什么

鹅口疮的病因

1.婴幼儿患本病主要来自母体的白色念珠菌感染或哺乳器消毒不严所致。常见于营养不良、慢性腹泻、体质衰弱的患儿。新生儿和六个月以内的患儿好发。可经产道哺育用具或乳头感染。

2.成人患本病多由于体质虚弱,或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后使某些微生物与白色念珠菌之间的拮抗失调引起。

鹅口疮的症状

好发于唇,舌,颊,腭部,伪膜性为主,黏膜充血水肿,轻症可见口腔粘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全身症状;重症则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可伴低热、拒食、吞咽困难。取白膜少许放玻片上加10%氢氧化钠一滴,在显微镜下可见真菌的菌丝和孢子。

三、鹅口疮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鹅口疮的诊断

根据年龄,病史和临床症状。图片检查见到菌丝即可确诊。

1.临床表现

多见于婴幼儿,患儿常烦躁不安,低热,拒食。在成年人,自觉症状不明显。在唇、颊、舌、软硬腭及咽部黏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出血。

2.辅助检查

口腔白膜涂片镜检:将一小片白膜置玻片上,加10%氢氧化钠一滴,在显微镜下可查到白色念珠菌菌丝及孢子,即可诊断。

鹅口疮的治疗

1.局部治疗

1%~2%碳酸氢钠溶液2~3次/日漱口碱化口腔环境,制霉菌素混悬液10万单位/ml2~3次/日。0.05%氯己定液清洗口腔。病损区涂布1%~2%甲紫,每日3~4次。

2.全身治疗

重症者可口服制霉菌素:小儿5万~10万U;成人50万~100万U,每日3次。或口服酮康唑、氟康唑等。

3.中医治疗

中医将本病分实证、虚证两大类。实证多因心脾积热上攻引起,治宜清心泻脾,用加味导赤散加减。虚证多为虚火上浮而致,治宜滋阴清热,用知柏地黄汤加减。

四、鹅口疮的预防及并发症是什么

鹅口疮的预防

1、产妇有阴道霉菌病的要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2、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3、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

4、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5、幼儿应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6、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婴幼儿,用具一定要分开,不可混用;

7、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鹅口疮的并发症

长了鹅口疮,宝宝的口腔会有疼痛的感觉,宝宝会因此而拒绝吃奶,造成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的结果。

如果鹅口疮扩散到口腔的后部,有可能殃及食道。食道是食物由口腔输送到胃里的管道。食管一旦受到牵连,宝宝吞咽东西就会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因为怕疼,连水都拒绝喝,这样宝宝就有可能出现脱水。

如果不及时治疗,酵母菌还可能波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当然,弥漫性酵母菌感染是十分罕见的。如果真遇到这种情况,需要采用更有效的抗真菌治疗。

鹅口疮 口疮 更多>>
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
大厨艺首页

© Copyright 2013 大厨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